加强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筑牢我国产业安全体系

  • 时间:2020-08-31

来源:2020-8-29  时间:莫干山研究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韩永文


这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不仅让全世界看到了维护人类社会生命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与挑战,也让全世界看到了面对危机冲击,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稳定,特别是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风险与挑战。

(一)很多研究认为,此次疫情过后,逆全球化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重构也会加速,全球化回调将带来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全球产业链布局将趋于分散化、和区域化;“未来,全球产业链将更加向抗风险、多元化、强韧性方向发展”。面对疫情冲击下的全球经济深度萎缩,面对疫情之后全球经济格局可能出现的分化与调整,党中央适时做出了重大战略调整。在今年5月份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7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再一次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在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构建我国完整的内需体系,以国内经济大循环破解外部环境恶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我国拥有世界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优势,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市场空间强大;解决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能够不断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热情,也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空间;我国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中期,具备构建国内大循环发展的条件,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我国的科技创新、产业和产品创新,以及引领新需求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能力日渐增强,不断深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需求。这些都将成为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动力源泉,推动形成我国完整的内需体系,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质量提升的驱动力。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应该认真分析研究世界经济格局的可能性变化,认真分析研究中美贸易摩擦、特别是这次疫情大爆发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以及我们应对这些挑战的经验、教训和应对之策,早做战略筹谋和政策安排。在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在加快构建我国新的发展格局中,进一步筑强我国自身的社会安全体系,大力提升社会安全防护能力和突发公共安全时间点应急应变能力,进一步筑强我国自身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筑牢经济安全体保障,大力提升我国防范和抗击风险尤其是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

当前,我国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消化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继续加快恢复、稳定生产生活秩序,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千方百计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同时,要结合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认真分析、研究近两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和国际疫情大流行冲击中,暴露出来的国家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短板问题,发挥我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化体制优势,通过制定和实施专项科技发展规划、科技进步与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规划,“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协同创新攻关,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优支撑国民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健全、强化我国制造业以及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形成自主可控性强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二)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也必须看到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也还不是工业强国。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短板、弱项很多,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低端环节,经济发展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性不够;在所有的产业体系中,许多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很不健全,有很多短板和薄弱环节,尤其是制造业中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生产流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环节和关键零部件存在明显的瓶颈制约,长期依靠国际市场,“木桶”效应明显。

一是,我国制造业生产所需一些关键核心零部件还依赖国外市场;二是,制造业发展所需比较高端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工作母机等仍然依赖国外市场;三是,石化工业高端产品及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的比重很大;四是,许多工软件受制于国外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瓶颈短板。多年来国家一直在着力推进解决这些瓶颈制约,收到了一些效果。但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化时代感,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抓紧研究制定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制造业水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下决心解决好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些技术和关键生产环节的瓶颈制约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问题,下大力气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现代化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加大力度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解决好我国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关键生产环节和关键零部件瓶颈制约,确保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问题,加快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当前应抓紧开展以下一些工作。

第一、把握疫情过后国际产业链可能出现重大调整的时机,用好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手段,加紧搜集、整理、分析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和薄弱环节,借鉴当年攻克两弹一星成功经验,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汇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试验中心、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可研力量和供给、需求方企业的工程技术力量,组成系统的科研攻关团队,组集成研究、协同攻关。集中攻关重要制造业领域、重点生产环节和关键材料、关键核心零部件、关键生产工艺和流程等方面的技术,推进产业化进程,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先进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

第二、充分发挥我国社会稳定、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抓住目前国际资本市场动荡,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需要寻求安全稳定投资市场和发展空间的机会,吸引海外高端产业链落户中国。要以今年开始实施《外商投资法》等为契机,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环境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产权保护,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海外高端制造业和关键零部件生产链落地中国,打造我国先进制造业和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研发链的外商投资高地。要通过学习、借鉴、研发创新,推进本土技术发展,形成既有利于化解我国制造业发展缺乏稳定、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之忧,又有利于拓展我国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空间、辐射和稳定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的经济稳定发展做出中国贡献。此外,要研究用好我国外汇储备相对比较充裕,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疫情冲击和经济深度衰退、外国企业和科研机构陷入困境的时机,支持国内有条件、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和民间科研机构,积极投资海外市场,加强与国外一些先进制造业企业和研发基本的投资合作,并购一些技术基础好、工程技术力量和研发能力强的濒临困境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带动提升我国产业开发实力和科研能力。

第三,加速提升、巩固我国拥有全工业体系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全产业链发展区域布局,推动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健康发展。 “低端制造业不等于落后产能”延伸一步说,“低端制造业,不等于落后产能”,而且低端制造业更不等于是落后产业。毕竟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条中,无论是高端产业、中端产业还是低端产业,都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链条环节”,是一个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就如制造一台高端数控机床,既要有智能化程序编制的计算机系统,也要有刀具、卡盘、螺丝螺帽等配套系统。所谓高低端之分。无非是因市场的逐利性决定了具有不同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的产业分工而已。只要能够把产品做精、做优、做出品牌,就必然会有市场、有效益。

我国的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需要用好拥有全门类工业发展的优势,坚持从中国国情特点出发,坚持以中国的发展需要为主,充分发挥好我国空间地域广、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和产业布局的差异性,以及产业结构梯次转移的空间潜力;立足于发掘我国超大规模和不同层次结构的内在市场需求潜力,坚持在节约集约使用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引导要素资源有效配置。中央和地方政府应通过制定区域空间布局规划,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引导各地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和要素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完善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制定更加有力有效的财税、金融、技术支持政策,引导、支持市场主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经济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优先使用国产设备和国产零部件,推动我国全产业链和供应链协调、有序、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互补、生产互补、供应互补的内在经济联系和生产分工,有效发挥各自的比较效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