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打破行政区划束缚

  • 时间:2017-06-28

来源:《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携手港澳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畅通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湾区经济。"

这是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再次以写入政府官方文件的形式闯入人们的视野。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已当仁不让成为年度热词,但在谈论这个话题时,却很少有专家能够比张晓强更有话语权。在5月3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课题汇报会上,正是由张晓强率领的课题组,向广东省有关领导汇报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的张晓强,之前的身份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而少有人知的是,他曾在上世纪90年代挂职担任过广州市计委副主任,并至今仍频繁到粤调研。他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之了解、观察之深入透彻,以及对珠三角各市发展如数家珍和企业案例的随手拈来,都令人惊讶。

而在采访中,张晓强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之外,在中国南部的又一重要发展举措,将有效促进全国协调发展,也将成为将"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继续向前推进的积极举措。在大湾区过程建设中,广东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也需补上发展短板,大胆打破行政区划的掣肘,真正实现粤港澳各领域的更紧密合作。

 

从"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到"世界级城市群"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去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已经提出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的重要经济支撑带,今年恰逢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您认为国家在此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什么现实意义?

张晓强:国家在今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粤港澳地区加快经济社会深度调整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助推国家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观要求。

首先我们要注意一处表述上的变化。2008年国务院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提法是"推进与粤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而当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要求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携手走向"一带一路"的同时,对粤港澳合作的要求也不同了,水平提升了。

另外一层要注意的是,内地和香港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看一组数据,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97年回归,香港GDP相当于整个内地经济总量的25%,但到去年,广州、深圳的经济总量已经快接近香港。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为香港的继续繁荣稳定创造条件,通过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举措,增强民众获得感,让"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更好地继续推进下去。

南方日报:除了时间节点的因素外,您认为还有没有其他国家层面的考虑?

张晓强:其实我们回顾一下。早在世纪之交,国家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此后又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等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雄安新区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一大重大举措。

这几大战略当中,京津冀在北方,长江经济带是在中部偏南,一带一路是全国都参与的内外互动的重大举措,而在南部,虽然泛珠十年也取得很多成绩,但中央进一步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希望全国从南到北都有重大发展举措支撑,进一步促进全国协调发展。

南方日报:其中的难点在哪里?

张晓强:我们和香港毕竟是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下,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遇到一些困难和杂音在所难免。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内地、香港、澳门分属于三个关税区,如果对标其他世界级湾区,纽约、旧金山、东京都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是客观上需要处理好的问题。此外虽然内地与香港经贸联系非常紧密,也有CEPA协议下的服贸先行先试,但在人才流动等方面还要破解一些难题。之前CEPA推出的很多措施,有些并没有完全落实,需要抓紧把没有落实的先落实好,同时积极考虑新的措施。

 

广深港澳可成为大湾区建设"一环"中的"四极"

南方日报:国经中心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也参与了规划编制工作。具体规划层面,您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何建议?

张晓强:从国务院批复的《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中就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并不是珠三角九市自身,大湾区是龙头,要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从而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

在广东多年的发展中,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粤东西北地区,怎么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自身的发展,带动粤东西北、进而带动整个泛珠的发展,这既要靠各省合力,广东龙头作用也很重要。而珠三角9市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通过大湾区建设实现协调发展。

放在产业层面来看,虽然各地都会注意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产业,但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一提产业发展,都是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虽然交通基础设施有很大发展,但大枢纽、大物流功能、城际交通便利化程度乃至珠三角东西岸协同发展还是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还有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广东要率先发展、先行先试,要谋求在体制机制上有更多突破,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南方日报:大湾区范围内,小的"9+2"(珠三角9市、香港、澳门)如何紧密联动、又错位发展?特别是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这四个中心城市,应当如何精准定位?

张晓强:在这方面我们也提过一些分析建议。比如说,香港的"超级联系人"作用是谁也取代不了,它的国际自由港地位、营商便利程度、国际化专业人才,都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好国际金融中心作用。澳门相对产业单一、体量比较小,广州作为省会城市、是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深圳的创新改革有很大优势,这三个城市在特色上有所不同。这四个城市,我认为可以成为大湾区建设的"一环"中的"四极"。

此外还有一些"二级中心",比如佛山和东莞,经济总量已达到五、六千亿元的水平,面临进一步转型升级。惠州、珠海各有优势,潜力很大。广东下一步发展,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大胆的突破创新,即便在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也要通过飞地经济等方式,借产业链布局打破既有行政区划的束缚。

在这方面,广东的发展、泛珠的发展可以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验。广东沿海有很多港口,如果谁都想把自己做成大港,结果就是谁也吃不饱。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便捷化和无缝连接,可以通过统筹规划发挥更大优势。当然,规划要科学合理,也要事先听取各方意见,推动过程当中还需要下决心和力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