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以改革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 时间:2017-06-28
《南方》杂志2017年第11期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既是粤港澳地区自身调整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助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观要求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经济发展热词。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携手港澳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畅通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湾区经济。”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再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进入公众视野。
在5月3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课题汇报会上,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张晓强率领的课题组,向广东省有关领导汇报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成为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要如何建?《南方》杂志就此对张晓强进行了专访。
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
《南方》杂志:“粤港澳大湾区”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张晓强:从全国层面考虑,中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也是考虑要在南部地区通过一些重要举措,实现全国从南到北都有自己的重要发展举措,促进全国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带一路”是内外相互的,全国都参与,不是特别聚焦在一个特定地域。京津冀协同是在华北,长江经济带是在中部偏南。在京津冀协同战略下,华北的雄安新区已经诞生。在华南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我认为也是从全国协调发展的一个整体考虑。
从现实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包含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人,2016年经济规模约为1.4万亿美元,居世界经济体第11位。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7118万标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86亿人次,位居各著名湾区之首。
经过30多年合作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南方》杂志: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粤港澳地区发展,乃至全国有着怎样的深远影响?
张晓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既是粤港澳地区自身调整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助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观要求。
推动粤港澳合作发展,有利于培育比肩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配合中国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通过区域双向开放,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广大市场,向西面向欧亚大市场,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有利于构建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有利于探索“一国两制”下区域合作新机制,拓展港澳地区发展新空间,提升港澳国际竞争力,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区域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还是与“一带一路”倡议密切对接,继续推进“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的积极举措。
大湾区是粤港澳合作的持续深化
《南方》杂志:粤港澳大湾区对比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有何共性和特色?
张晓强:湾区经济是基于自然港湾所属城市群或城市带所形成的特有的滨海经济形态,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成熟的区域经济模式。
从全球来看,湾区多具有经济高度发达、创新资源集聚、生活环境优质、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区域发展格局功能明确等特征。很多湾区成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引领地区,成为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沿地带。
总体来看,对照世界一流湾区的发展特征,粤港澳大湾区无论是从经济规模、生活环境、交通条件、区域格局还是城市群竞争力,都已具备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基本特征、基础条件。当然,对比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还处在湾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南方》杂志:大湾区建设,要怎么样用好港澳优势?
张晓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当前的泛珠合作、粤港澳合作、珠三角一体化是相互联系的。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区域合作的深化升级,是粤港澳合作的持续深化。
长期以来,加强粤港澳合作是国家重点战略部署。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有关补充协议(CEPA)和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下,粤港澳三地已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施以来,珠三角地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伴随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珠三角一体化继续向深入推进,粤港澳合作也将迈入全新阶段,粤港澳协同发展将更加顺畅。
另一个层面,中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不仅寄望这一地区的发展,还希望这个世界级城市群作为龙头,带动粤东西北发展,进而带动整个泛珠地区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主题是合作
《南方》杂志: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也参与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应如何推进?
张晓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根本的还是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主题是合作,我们要在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坚持合作发展观,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下的制度互补性,顺应湾区发展基本规律,创新合作机制,务实推进粤港澳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南方》杂志: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各城市应当如何精准定位、紧密联动、错位发展?
张晓强: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四个点,分别是香港、澳门、广州、深圳。
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它的国际自由港地位、营商便利程度、国际化人才,都有优势,特别是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们应该发挥好香港这些优势。
澳门整体经济总量小,以休闲娱乐为主,可以瞄准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方向去努力。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是广东省内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对周边地区有很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深圳的创新改革是其最大优势,将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引领大湾区。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推进大湾区内部全面开放与深度合作,推进湾区内部城市由相对简单、松散的联系向深度融合发展,共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南方》杂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难点在哪?如何突破?
张晓强:对标世界高水平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能否自由高效地流动,是重点难点之所在。比方说CEPA实行了多年,国家推出了很多政策,有些方面仍然存在“大门开、小门不开”“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这还需要破题。
如何突破,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体制机制的创新。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深化合作,消除不同制度下的边界屏蔽效应,最大程度地发挥整个大湾区的聚集效应、分工效应、协作效应、规模效应,形成区域利益共同体,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尽快打造成国际一流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