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气荒”问题
- 时间:2018-01-19
(在全国政协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的发言)
日期:2018年1月18日下午
一、2017年四季度出现的“气荒”
四季度入冬后,我国华北、华中、华东部分省/市出现气荒,天然气供不应求,造成部分群众挨冻。对此,有不少报道,群众非常关注。气价也大幅上升,从11月15日液化天然气(LNG)每吨4200元升至12月底的8800元,少数地方突破1万元。河南郑州出租车天然气价从原来3.66元/立方米,12月19日涨到4.8元;引发数百辆出租车参与罢工事件,导致区域内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指示,各地方各部门要设身处地,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从实际出发,以多种方式保障供暖。经过努力(多进口、南气北调),现在情况有所好转;2018年1月上旬,LNG价格回落到每吨5600元。但对此事发生的原因需认真分析总结。
二、原因分析
近几年,为改善大气环境、优化能源结构,我国很多地区的“煤改气”步伐大大加快。愿望是好的,方向是对的,问题出在工作上。
一是片面强调少烧煤、不烧煤。一些农村墙上刷的标语是“谁烧煤就罚谁”,“坚决禁止烧煤”。但气温大降,其他取暖条件不具备时仍严禁群众烧煤取暖,使大家受冻,违反了实事求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基本要求。
二是天然气的供应增长跟不上大面积短时间内推广“煤改气”的需求增长。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高时煤炭占比达76.2%(1990年),近几年降到60%左右,天然气占比逐年上升,2005年消费468亿立方米,占比2.7%;2016年为2058亿立方米,占比升至6.2%。天然气消费与生产紧密关联,而天然气的产量增速与前几年的投资、勘探、开发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也是稳步增长。2017年一些地方在未充分研究天然气供应能力的情况下,只强调加快“煤改气”。例如,河北省去年初确定“煤改气”目标是完成约160万户,当时计算需用气约83亿立方米,省内自产能力只有不到10亿立方米,其余靠外部输入。到11月实际完成232万户,“煤改气”户数任务大大超额完成,但供气不足的缺口也大大扩大。据安徽省能源局反映,该省天然气供应缺口达1/4;武汉市用气量需求高峰为每天1200万立方米,缺口约300万立方米。
三是我国的天然气储备能力过低。天然气储存难度大,我国冬季、夏季用气量相差极大,对储气能力的要求高。例如,北京市近年冬季日消费量达1.1亿立方米,为夏季消费量的5.5倍。一般而言,一国天然气储存能力为年消费量的10%左右,而我国至2016年末的18个建成储气库总能力55亿立方米,仅为年天然气消费量的2.67%,调节能力过低。
四是近几年我国天然气和LNG的进口快速增长。2010年进口127亿立方米,占我国天然气总消费量的11.8%;2017年进口约920亿立方米,增长27%,占38%。而国际市场可贸易的LNG量是稳步增长的,而且85%以上是按长期协议供货。一国大量增加的短期需求,只能在现货市场去抢,既不容易,也会导致价格上涨。因我国去年进口LNG大幅度增加,国际市场年底现货LNG价格比当年低价时上涨30%。2017年12月我国进口天然气达创纪录的789万吨,LNG进口价达379美元/吨,比2017年低点的4月份上涨23%。
三、四点建议
2018年我国“煤改气”工程仍需积极推进,优化能源结构、多用清洁能源也需努力,按“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占比拟达到10%。为此,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
1、去年政协会我对煤炭去产能提过一项建议“去产能不等于去产量”。对优化能源结构,多用天然气,我的建议是“优结构重点是供给侧”,即重视供给侧的天然气发展。要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天然气储气库和管网建设。如按2020年天然气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10%(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年需气量约在3700亿立方米,10%的储气能力就是370亿立方米,一定要抓紧谋划并及时启动较大规模的储气库建设,加快生产发展。
2、搞“煤改气”,要解决好工程的群众负担,工程质量与安全。如,“煤改气”一户的安装费一般需3000元或更多。虽有政府补贴,农民至少也要自付1000元以上;因农村房屋很多保温性差、面积大,取暖用气的支出比烧煤要高不少。因投资标准低,出现一些不符合工程资质的企业、工人搞工程,使用劣质材料,以及线路架空设立等安全隐患。有的群众反映,仓促搞“煤改气”后,“炸弹终于家家通了”。同时要把保障供气放在优先位置,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实际供应能力确定“煤改气”等的规模,把以人民为中心放在规划及实施的第一位。在天然气供给及配套设施、储备能力等不具备条件时,冬季取暖应“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油则油”,不能搞一刀切。在天然气供应紧平衡形势下,应优先保障民用气(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城市用气占30%,工业燃料占24%,化工和发电各占14%)。
3、深化改革。我国天然气供应渠道和市场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可适当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储气设施的建设中来。对油气管网改革应积极推进,气价形成机制也应深化改革。
4、更有效参与国际天然气市场合作。要积极参与上游,掌握更多的天然气产能。同时,在定价权、人民币结算等方面要做出更大努力,来源要更多元化(2017年我国进口LNG中,澳大利亚占47%、卡塔尔占19%、马来西亚占12%、印尼占8%、美国占3%,这5国占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