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提升我国能源国际合作水平

  • 时间:2018-02-05

2018年1月18日“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论坛2018”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承办,中心主任许勤华教授主持。会上推出了系列研究成果“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6/2017”“2018‘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能源企业全球竞争力评估报告2017”等。


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革命一合作”能源革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我认为,中国当前应该通过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来提升我们国家的能源合作水平。我主要讲三个观点:

一、能源国际合作呈现四大趋势

近年来,国际能源合作环境出现新变化。全球能源生产中心加速“西移”,能源消费中心持续“东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国际油价总体低位震荡,地缘政治变化致能源合作环境更趋复杂。随着世界能源供需格局的改变,当前国际能源合作呈现四大新趋势:

一是维护共同安全成为国际合作新理念。在经济全球化和能源资源全球配置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双边或多边机制寻求解决争端、保障能源安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国际合作理念原来着眼于维护个体安全,现在更多维护共同安全。

二是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能源合作主旋律。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丝毫不影响世界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

三是共建“一带一路”成为能源合作新亮点。“一带一路”是世界能源的心脏地带,也是“一带一路”的“新丝绸”,在我们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之后,能源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并且将不断开辟新的空间,取得更大的成果。

四是国际能源治理成为能源合作制高点。现有的能源国际组织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很好的表达诉求的渠道。此外,能源治理是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面临难得机遇

能源格局新变化为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提供了难得机遇。

一方面,从国际上来看,新兴力量的出现打破了国际能源市场原有平衡,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速重构。在全球能源供需相对宽松和买方市场情形下,以新兴经济体为主的能源消费国开始在能源国际合作中赢得更多主动权。现在新兴国家的利益和诉求没有成熟的渠道反映,而发展中国家对这方面的需求很强烈。

另一方面,从我们自身来看,中国已经从过去能源国际市场上的“小伙伴”变成“大块头”。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四大天然气消费国,全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和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总体而言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刚才杨雷司长用IEA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经给我们说明了中国目前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体量。中国能源国际合作已从“引进来”走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升级版”,中国正从全球能源治理的边缘走近舞台中央,正从跟随者逐步变成影响者。从合作方式上讲,从以双边为主的获取资源、项目合作转向通过多边机制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来保障能源安全。从合作理念上讲,从保障自身能源安全为主转向构建全球能源命运共同体。从合作前景讲,由于中国在能源国际市场上的体量和地位不断提升,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也明显提升,未来有望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对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三点建议

首先,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要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形成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习总书记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已经提出来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机制的思想。新能源是我们国家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应该努力推动落实这一理念,加强研究和沟通,积极贡献中国方案,争取将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纳入联合国工作计划。

其次,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路径应该是融入、改造和引领。在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推动形成以我为主导、以建设全球能源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国际能源治理机制。

最后,应着力提升我国能源国际合作四大软实力。一是战略谋划能力。正确研判国际能源发展大趋势、大格局,对我国能源发展做出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设计和谋划;恰当设置议题,发出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和影响全球能源治理变革。二是国际交流能力。适应和融入现行国际规则,熟练、灵活运用国际法律规则进行交流、谈判,化解能源贸易争端,维护我国家利益,促进多方位能源合作和全方位公关,化解“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不利舆论。三是人才储备和派员能力。加大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国际交流,向国际组织输送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四是智库研究能力。加大力度支持国内能源智库建设,加强智库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智库对决策的服务能力,为中国政府提出中国方案、中国主张提供更大智力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