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氢能发展的几点建议

  • 时间:2018-10-08

 

 

——在《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2018年9月26日)

 

尊敬的白局长、吴总、谢总,各位领导、专家及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中国中汽的邀请,给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中国中汽作为我国最权威的汽车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智库,能够发起并组织编写车用氢能蓝皮书,我认为是责无旁贷,同时也是名至实归。能够在短短三个月之内完成这样一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想必写作团队和出版社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所以在此对蓝皮书的成功发布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来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国经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聚焦国内外重大和热点经济问题为党中央国务院做决策服务,我们主要研究国家战略和宏观政策,同时也关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态。因此,我们对近两年来迅速发展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做了一些初步了解和研究。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氢能的一些粗浅看法,算是抛砖引玉,期待与在座的各位专家和业界人士共同探讨我国的氢能发展之路。

我国早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了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经过多年积累,现在基本上到了一个厚积薄发的时候。特别是今年春天,克强总理参观过日本的丰田氢能车之后,氢能迅速成为2018年的一个热词。很多地方政府发展氢能的积极性非常高,资本和企业争相布局,氢能产业受到各方高度关注。我接下来从四个方面谈一下氢能产业情况:第一是发展氢能的价值和意义,第二是我国氢能发展态势和特点,第三是制约我国氢能发展的因素及问题,最后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氢能的价值和意义

氢能作为新兴能源,同时也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在国际上新的能源品种不断涌现,中国已成为引领全球可再生新能源发展的大国。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显示,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装机国和生产国,最大的风能装机国,最大的核电在建国和最大的能效提高国。拥有如此多的新型能源,而且新能源在一些地方还面临消纳难的问题,如弃风弃水弃光,甚至弃核,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发展氢能?

第一,引领能源变革,促进能源转型。回顾世界能源变革史可以发现,世界能源的更替基本上是一个不断降碳和增氢的过程。目前为止,世界能源经过了两次能源革命,正在迈入第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是煤炭替代了柴薪,第二次是油气替代了煤炭,第三次将是可再生能源替代油气。而目前我们还处于煤、油、气和新能源四分天下的过渡阶段。从化学构成看,木柴的碳原子是十个,氢原子是一个;煤炭的碳原子是两个,氢原子一个;石油是一个碳两个氢;天然气是一个碳四个氢。大家可以看到,能源革命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降碳脱碳的过程。未来我们随着可再生源发展,可以大量的利用太阳能,逐步过渡以氢能源为主的时代。氢能还可以很好的解决煤炭清洁利用问题,比如煤制氢,或者在煤化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工业副产氢,可以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也可以把目前过剩的弃风弃水弃光等一些新能源通过电解水方式制取氢气,可以解决消纳难的问题。

第二,壮大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增强发展新动能。氢能是零排放、零污染、绿色友好的能源,它的加入,可以丰富我国新能源品种,也可以扩充我们新能源体量,并且它还是引领未来能源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对我们建设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氢能是一个新兴产业,从制氢、储氢、运氢,到氢的下游应用,里面涉及到一系列新的产业。其中不乏高端制造业,有些重要的材料和装备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将会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链。这将为我国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第三,节能提效,提升能源安全水平。从热量来说,每千克氢的热量相当于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氢能从发电效率和综合的能效来说都远远的高于传统能源。刚才白局长以及很多专家也都提到,我们现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非常的高,今年国务院领导就关于油气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问题也有好多次批示。氢能可节能提效,实现对油气的部分替代,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

二、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态势及特点

一是产业发展风起云涌,已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我国目前虽然跟国际一流梯队还存在差距,但是已经拥有完整产业链。在个别领域我们跟国际上持平甚至还走在前列。今年上半年通过对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调研,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个行业的发展热度。所到之处,很多氢能从业者和地方官员都好似注入了氢能一样,非常地富有激情和能量,都对这个产业充满了信心。近年来,国家《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都将氢能发展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氢能产业发展,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初步形成制备、储运、应用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我认为,我国氢能现在基本具备产业化的条件。

二是群雄逐鹿格局渐成,珠三角等三大产业集群引领发展。现在基本上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为首主要氢能产业集群,加氢站也围绕这三大区域进行布局。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江苏如皋的“氢经济示范城市”、浙江台州的“氢能小镇”建设项目正在推进,安徽六安正致力于在电堆设计、生产,系统设计、集成与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自主研发,相关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广东珠三角地区依托当地公路、铁网交通优势,实现氢能应用终端的燃料电池汽车外销运输,佛山云浮氢能产业园目前达到年产5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和2万台燃料电池电堆的产能,并基本完成产业链布局,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张家口以服务 2022 年冬奥会为契机,正在打造我国北方的氢能小镇。

三是央企陆续布局全产业链发展,未来前景可期。近年来大型央企开始关注氢能,而且强势进入。这些央企自身势力非常大,对行业发展定位也非常高,基本上盯住全产业链,比如说像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原神华和国电合并之后的能源集团,在工业副产氢和煤制氢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国家电投也是致力于做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瞄准上中下游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特别是在燃料电池和运氢方面,也许不久以后会看到一些突破;中石化也布局了很多的加氢站,东方电气和中广核在电池方面的产业投资都投入了很多资金。

四是地方政府成为产业发展第一“风投”和推手。很多地方政府从产业布局到招商引资,土地、财税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大支持。广东云浮氢能应用做得非常好,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推动。通过建立产业基金注资企业,待企业上市后退出,不但启动了产业发展,政府也从中也获得了收益,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

三、制约我国氢能发展的因素及问题

一是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当前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亟需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引导氢能产业科学发展。国家有关规划都从战略层面将氢能产业列为氢能与燃料电池纳入其中,但尚未形成氢能专项规划和政策支持体系,缺乏氢能发展的中长期目标、路线图及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甚至连主管部门都没有。今天上午在闭门会的时候,很多业界专家也有提到,氢能主管部门缺位,并作为危化品管理,大大的制约了氢能发展,也使加氢站的审批等难度加大,行业监管缺失。这些都是我们未来政策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是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还是存在瓶颈。虽然目前在全产业链都有所布局,某些方面还与国际水平相当,但核心关键组件和制备工艺方面还有待继续提升,例如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氢循环泵等方面还跟国际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关键材料,比如说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和碳纸等,目前大都依靠进口且价格很高,基本上都是国外垄断。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加氢站建设的短板也成为我们应用的一个很大的障碍,造成很大的制约。加氢站方面,日本已建成100座,欧洲和北美也分别达139座和68座,而我国仅有10座左右。上午云浮方面介绍了最新情况,目前这个数据可能要改写了,因为今年他们都要建成十几座。在跟踪和研究氢能的这段时间,很多的统计数据在不断更新,过段时间行业数据就会被刷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氢能的快速发展。

四是氢燃料电池车辆商业化推广成熟模式还没有建立。目前核心技术还没有突破,价格偏高,包括还有储运等环节,都大大提高了相关成本。如何让这个行业可以经济持续的健康发展,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

四、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多个城市提出要发展氢能,其中不乏一些资源禀赋或产业基础不够好,可能考虑还不够成熟的城市。从顶层设计上国家顶层设计尽快跟进,有效组织产业链企业协同有序竞争,引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避免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等。

二是积极扶持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中兴事件让大家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深刻。可喜的是,不少企业已开始聚焦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开始自主研发。

三是健全产业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适应行业发展形势,尽快确定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专项规划,对加氢站、制氢工厂等审批流程予以规范指导,构建氢能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和氢能产业化发展的支持政策和监管体系。

四是推动扩大示范应用。目前老百姓可能对氢能还不够了解,甚至还有一些顾虑甚至是惧怕。只有氢能示范应用起来以后,大家才能够了解它、接受它。燃料电池车公交车和物流车技术门槛比较低,在推广应用宣传方面更有优势,这可能会成为燃料电池车的突破口。

五是规划建设产业基地。现在各个地方都在建设自己产业园区,应该建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级氢能和燃料电池应用示范区,进行宣贯和示范,同时探索整个氢能产业的政策体系,更好地指导全国氢能产业的发展。

以上是我关于氢能发展的一些初步认识,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