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一届国际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上的发言

  • 时间:2018-11-08

 

2018年11月2日上午

 

自2013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已五年。共建“一带一路”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参与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超过5.5万亿美元,中国对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投资超过8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近90个,累计投资约3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约25万个就业岗位,一批重要电力、铁路、港口项目进展顺利,至今年8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达1万列。科技、教育、农业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民心相通不断增强。目前,中国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及其核心理念被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与欧盟“容克计划”、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等重大战略实现对接。

能取得这样的良好开局,关键在于“一带一路”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的原则,抓住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谋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扎扎实实推进实施,真心实意造福沿线国家人民。

习主席在去年5月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演讲中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在今年8月27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致的工笔画,要搭建更多的贸易促进平台,要在金融保障体系上下功夫。基于以往经验和上述原则,在此我谈三点建议和看法。

第一,加强发展战略及规划的协调对接、深化政策沟通,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水平。共同建设好基础设施等“五通”,必须从各参与国的发展阶段、条件、需要出发,抓住重点,统筹协调。这就需要使中国的发展战略、相关规划与参与国的发展战略及规划做好衔接。比如,公路、铁路、港口、电力与电网、工业发展等等,有的国家最突出的瓶颈是缺电,有的国家有丰富的资源能源优势,但工业矿业发展水平低,而有的国家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交通基础设施太落后。为此,必须加强双方的发展战略对接及规划合理协调。把各自的重大发展项目、优势与互补性充分发挥出来,有序推进,既突出近期合作重点,又着眼中期、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为了使规划及重点项目的合作能顺利推进,必须在相关法律、政策等方面深入开展交流协调。例如,为了保障要素便捷流动、鼓励与引导投资贸易,在海关、检验检疫机制、工程技术标准、人员往来便利、税收、金融监管、企业营商环境等各方面事项,必须加强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同时,应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协定或自贸协定升级版的谈判签约,在总体框架上为经贸合作、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不论是发展基础设施、工业还是农业,都离不开金融支持。特别是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一般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建成后运营维护费高,投资的社会效益明显但不少项目财务回报率低。为此,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定要科学规划,深入开展前期工作,共同研究合理的总体融资方案和投资回收模式,切不可急于求成。“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点在这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应该以宽广的思路、开放的态度、开拓的精神共同努力,包括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和各类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在培育和发展本地资本市场,开展金融机构合作、国别金融机构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亚洲开发银行(ADB)、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报告的数据,未来十年,除中国、日本、韩国以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每年仅基础设施的投资就需要1.7-1.8万亿美元。靠本国仅能解决一半左右,即使加上双边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仍有很大缺口。为此,要引导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多国工商界共同投入“一带一路”建设,有序探索推进PPP等投资模式,发展创业投资、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在开展更大规模的本币结算、本币互换等方面,也应积极有序地推进,以利于更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支持建设的水平。我在此想特别指出的是,从“一带一路”的地理意义上讲是沿线65国,但“一带一路”也是开放式的合作平台,非洲、拉美国家参与我们欢迎,发达国家企业参与也同样欢迎。几年来,中国政府已先后与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就“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达成了共识,其着眼点就在于使多方的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多赢。

第三,深化民心相通。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特色。为此,要大力加强在创新、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多方式、多层级的合作,一定要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水平提升。在能源、交通、制造业、矿业、农业等各类项目中,都要把搞好本地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的培训放在优先地位。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好与当地民众、社区、地方政府的关系,注重当地就业,加强生态环保,尊重民俗文化,使政府、企业、民众真正形成共同建设、共享成果的合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