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探索者和建言者

  • 时间:2018-12-19

“中美合则世界兴”

2018年,对于中美和世界都是非寻常之年。这一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及其研究团队一直工作在中美贸易战的前沿,参加了中美智库对话、中美“二轨”对话,与美国国会议员助手代表团、美国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美国记者代表团、美国彼得森研究所等进行了对话。

与美国各阶层的交流让陈文玲意识到,美国对华存在理解赤字和信任赤字,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非物质因素。她连续撰写几十篇文章,接受媒体采访上百次,引导社会舆论。早在2017年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文玲就对中美有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进行了分析。

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陈文玲认为这是美国对华出现了战略误判。在她看来,美国如果选择遏制中国,其出发点是偏离事实的,其结果也会两败俱伤。因当今世界密切联系,中美两国更是高度互融。采取极端保护主义打贸易战,实则破坏、切断了全球产业链,目前和今后中美双方都更加感受到疼痛。

陈文玲认为,中美都是伟大的国家,两国一定能够找到和谐共处之道。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可以给中美关系带来一些正面思考,比如中国人推崇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希望发达国家更发达,希望发展中国家更快发展,希望各国携手建设命运共同体。历史经验表明,东西方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才有进步。美国的市场经济制度文明和政治文明制度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既吸收了西方文明,也借鉴了东方文明。中国改革开放也从借鉴世界最先进国家学习最先进经验获得了快速发展。各国间培养良性竞争文化而非遏制他国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

陈文玲在2012-2013年带领中心研究团队撰写《未来十年中美经贸关系研究》研究报告。报告中,陈文玲对全球未来1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预判,设想未来10年全球经济发展的“基准情景”和可能出现的两种“替代情景”,各种情景均表明中美只有加强合作才是未来的最好选项。

“中美合则世界兴,中美斗则世界衰。”陈文玲说,在与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之子、原美国驻瑞典大使马克·布热津斯基的对话中,马克总结两国关系正常化有两条启示:一是中美之间要求同存异,二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目的是推动两国关系长远发展。陈文玲对此非常赞同,“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就是中美关系的真谛。”

 

改革开放40年重塑了中国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结四十年的成就,陈文玲对各种数字信手拈来。比如,中国的GDP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12.24万亿美元,40年间,中国年均GDP增幅达到9.6%,是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三倍多。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109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4.1万亿美元,居世界货物贸易进出口第一位。中国对外投资累计达到1.9万亿美元,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生产的产品75%是农产品,现在国民经济总值90%以上是工业品。中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人均收入水平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倍。陈文玲尤其强调中国的扶贫减贫脱贫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脱贫人口占全球脱贫人口的76%。“这是伟大的人类奇迹,它给中国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陈文玲说。

在这些耀眼数字的背后,陈文玲认为是改革开放重塑了中国。首先,改革开放重塑了中国的经济制度,使中国采取了世界通行的市场经济制度,通过遵守国际规则、平等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了世界经济、世界市场。其次,改革开放重塑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方式,使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再次,改革开放激活了中国人民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激发了个体与企业的创造性,激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蓝海,开启了大海潮起潮落的伟大历程。

走到四十年之后的节点,陈文玲把脉当前中国经济到了转型期和换挡期,转向建设经济强国的健康持续发展期,可以预计增速会放缓,但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当经济总量越来越大时,增速适度下行是一种普遍规律。当前中国的总体战略应以应对新一轮国际冲击波、拉长战略机遇期和中国经济发展周期为主,从容淡定地迈向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政策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建言者

改革开放四十年,陈文玲个人见证、经历、参与了国家变革。改革开放前20年,陈文玲从事流通研究和商业工作。她介绍,改革开放之前流通领域的特征是“三固定”:固定的价格、固定的商业渠道、固定的商业层次,完全是计划经济体制。

陈文玲回忆,当时一个月凭票凭证领到半斤肉、一斤豆腐、27斤粮食,这还是对大学生的优待。而现在中国的流通领域是全世界最活跃的,中国商业形态的变化给民众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从1999年至今,陈文玲一直耕耘在国家决策咨询服务领域,先后在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从事经济研究、国家决策研究和战略研究。

在国务院研究室,陈文玲曾连续九年参加《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并围绕热点问题开展调研;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陈文玲作为总经济师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持或参加了“一带一路”、中美问题、国际战略、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等重大课题研究。在一些国际重大问题出现需要作出新的判断和解析的时刻,陈文玲带领团队即时作出了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比如提出认清世界经济新特点采取主动举措应对战略风险、采取高标准对外开放战略对冲新一轮国际冲击波、采取一揽子措施冲抵全球货币注水等明确的政策建议。

在学者和政策研究者中,陈文玲撰写的内参是最多的,得到的领导同志批示并转化为国家战略和政策也是最多的。

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五年过渡期,陈文玲是中国商务部聘请的专家小组五个评估专家之一,连续五年参与了对中国执行WTO政策情况进行评估。

陈文玲说,“中国每年给WTO交的都是100分的答卷。”在中国加入WTO之前,面对复杂纷纭的想法和说法,陈文玲撰写了《入世:中国市场将发生十大变化》,深刻分析预测了中国加入WTO将带来巨大变革,得到国家决策层重视,之后发表引导了社会舆论,成为当时引用率最高的文章之一。

而随后参加国务院组织的外贸专家座谈会上,她关于《加快转变我国发展战略》的报告推动了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2014年11月中国召开APEC会议之前,陈文玲于当年4月份呈送决策参考提出,应在中国召开APEC之时提出“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议题,这一建议变成了现实。

在体制内外高端智库工作的经历,锻炼了陈文玲一种独到的思维方式,就是把学习能力、理论造诣、文字表达能力和研究水平变为国家急需的思想品。陈文玲说,当这些思想品成为国家相关战略、相关决策和相关政策时,独特的工作岗位赋予一个知识分子报效国家的机遇是那样难能可贵。

陈文玲坚持认为,围绕国家决策进行研究,绝不能讳言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诸如经济增长还面临着诸多压力:通胀压力、资源环境压力、老龄化社会压力、贫困压力等。

改革开放行至深水区面临一些现实风险。比如认知上的风险、在一个全面开放体系下的金融风险、新旧动能转换期新动能相对不足的风险、国际贸易竞争博弈风险。“我们的责任是寻找真实而准确的问题,探究其中的规律和动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回顾在智库辛勤耕耘的几十年,陈文玲说,身在其中,身在福中,身在快乐与忧虑交织的情怀中。不久前,陈文玲获得了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和经济日报社联合评出的中国智库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奖”。

陈文玲认为,近年来中国现代新型智库的整体崛起和发展,一大批智库研究者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开展工作,作为其中一员,既是难得的人生机遇,也是时代对自己的眷顾。

陈文玲说,是国家变革的伟大时代,让自己有机会成为改革开放政策、战略的参与者、研究者和建言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