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领军人物——陈文玲
- 时间:2019-04-03
来源:镜报 日期:2019-03-28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批现代新型智库崛起。一大批中国智库研究者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开展工作。这其中,有一位女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2018年,她获得了由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和经济日报根据数据分析及社会评价综合评选出的智库人物最高奖项——「中国智库领军人物」。她就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
陈文玲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陈文玲一直耕耘在国家决策咨询服务领域,先后在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工作。
咨政启民的谏言者
在国务院研究室,陈文玲曾连续九年参加《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围绕宏观经济运行、经济体制转型、现代流通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重大经济政策和国计民生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建议。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陈文玲作为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持或参加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美关系、「一带一路」、海南自贸港等重大课题研究。她参与并带领中心研究人员对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京津冀协同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发展方略进行研究或评估。在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蕴含战略风险时刻,她提出认清世界经济新特点采取主动举措应对战略风险、采取高标准对外开放战略对冲新一轮国际冲击波等若干明确的对策建议。
从2014年至今,陈文玲一直是国经中心「一带一路」研究课题组组长。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提出之前,她带队到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国调研,提出了应该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公开倡议的建议;她带领团队所做的「一带一路」构想研究的一些成果被吸收进中国政府2015年正式对外发布的《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她还带领研究团队提出了「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分析框架;今年将出版课题组完成百万字的「一带一路」(上中下册)研究报告。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包告》,陈文玲连续三年入围「一带一路」最有影响力的专家行列。2018年陈文玲作为专家代表参加了中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工作座谈会。
陈文玲坦言,「一带一路」的研究一开始比较难,国外迫切想知道「一带一路」是什么,而实际上「一带一路」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的一个跨国经济合作倡议。中国的初心是看到世界存在不少共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世界上很多国家需要发展,许多经济发展屏障需要打通,中国自身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能力,希望各国通过互联互通,降低发展成本,共享发展成果。「所以『一带一路』无名也有名,它意给古丝绸之路文化内涵赋能,在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让有形的疆界逐渐消失,破除行政的、经济的、观念的壁垒和文化的隔阂等。从中国倡议到各国渐次参与到创造全球公共产品,它未来将形成一个追求人类共同梦想的命运共同体,携手把挑战变成机遇」,陈文玲说。
从事国家智库工作,陈文玲认为最重要的质量是爱国情怀,国家智库的每个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都要对国家负责任。其次是勤勉和拼搏精神。从2010年10月进入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工作,陈文玲过去九年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她笑言进入机器人一般的工作状态,「但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出于一种天然的国家责任感。」
作为决策咨询服务者,陈文玲坚持讲真话。她认为,围绕国家决策进行研究,绝不能讳言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改革开放行至深水区面临的风险:思想认知上的风险、全面开放体系下的金融风险、新动能不足的风险、国际贸易竞争博弈风险等。「我们的责任是寻找真实而准确的问题,探究其中的规律和动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陈文玲说。
目前,陈文玲出版经济学和战略研究著作30多部,发表文章600多篇,撰写呈送决策参考的内参300多篇。在学者和政策研究者中,也许陈文玲撰写的内参是最多的,得到的领导同志批示并转化为国家战略和政策也是最多的。
相比在国务院研究室的工作,现在她所在的国家高端智库国经中心除了向上提供政策咨询,还承担着对外发声、引导舆论的职责。在研究工作之外,陈文玲近几年接受媒体采访数百次,参加中国经济大讲堂等公益讲座,向社会普及相关知识,引导民众理性看待形势。她的一些观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中关于中美贸易问题的视频,在网络发出当天点击量就达到354万。
陈文玲亦注重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她分管研究工作期间,探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课题评审制度和流程,每年定期邀请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对各个研究团队的重大课题集中进行匿名评审,提出修改方向和意见。陈文玲认为,这种方式虽然严苛,但有助于提高课题研究和管理质量,对年轻一代的研究能力亦是检阅和飞跃。年轻研究员感慨跟着陈文玲做课题很幸福,因她将个人心得、经验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成员。一位研究员发信息给她,「在您为国家智库献身的精神感召下,不为一己之利而活着,对我们,是人生的洗礼」。
在陈文玲看来,国家智库应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其核心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用为国是谋的专注精神,孜孜不倦地产出对维护国家权益、国家核心关切和引导社会舆论有利的思想品。对年轻一代智库工作者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传承这种爱国情怀,把研究能力转化成为国家谋划战略的能力。
中美贸易战的亲历者
2018年是中美关系的转折之年。这一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上任后的首次国情咨文中明确将中国视为挑战美国利益的「对手」,发起对华贸易战且不断加码。
这一年,陈文玲及其研究团队一直工作在中美贸易战的前沿。她参与与美国多个智库的交流对话,包括中美「二轨」对话,与美国彼得森研究所、美国国会议员助手代表团、美国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美国记者代表团的对话,赴美国与美中关系委员会、布鲁金斯学会的对话等。与美国各界和智库的对话,让陈文玲了解到贸易战背后美方心理转向和战略转向,也让她意识到,美国对华存在理解赤字和信任赤字,这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非物质因素。
几乎每次对话都有交锋过程,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但最后效果都不错。陈文玲认为,这既说明中西方之间存在误解,也说明智库之间的交流是必需和必要的。她亦认为,中美智库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平等的,这需要中国的智库工作者拥有广阔的视野、具备专业的知识,在对话中才富有学理性、思辨性,才能赢得对方的重视和尊重。和国际一流高端智库的交流、合作给中国智库工作者同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陈文玲分析,贸易战拉开了中美长周期博弈的序幕。美国的醉翁之意是要重构世界规则,建设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维护美国利益的新的世界体系。她认为中美贸易战包括制造业之争、金融之争、高科技之争多个层次,是国运之争,而最高层次的竞争是人类命运和世界前途的道路与道义之争。她认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要通过「搭桥」方式造福各国。而美国却在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这一「造墙」方式来维护本国利益。她判断,世界历史潮流是互联互通、包容开放、共享发展,得道者在中国一边。
「中美和则世界兴,中美斗则世界乱,中美破则世界衰,中美战则世界垮。」陈文玲建议,美国完全可以换一个思路,用超越常规的世界老大老二的思路来看待中美关系。两国形成合力会为世界经济发展、世界和平、世界文明带来新的能量,这一价值远远超出双边关系,会产生巨大的正向溢出效应。
早在2012至2013年她带领中心研究团队撰写《未来十年中美经贸关系研究》报告,陈文玲就对全球未来1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作出预判,设想未来10年全球经济发展的多种情景,各种情形均表明中美只有加强合作才是未来的最好选项。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
业余时间,陈文玲最大的爱好是创作诗词。有感而发,陈文玲这些年创作了一千多首诗词。这些诗词是她调研足迹的记录,亦是她对国家发展、生命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流露。
她的诗词风格鲜明,其中有非凡的气度。参加全球智库峰会,她写下了「…光阴迫,日月转,步匆匆。不应有恨,追寻人类梦中情。突破藩篱阻滞,解构心灵密码,谁不愿和平?冷战应抛却,携手写丹青」;就中美贸易战,她写下了「环宇起风兮,岭峻川歧,大洋彼岸筑长渠。两败俱伤皆落寞,不论高低…」;就「一带一路」,她写下了「无数春蚕,丝吐尽,织成锦绣。驼铃响、千辛万苦,情深意厚。古往今来多少事,日出月隐时光皱。带与路、穿起梦相连,风光又」。
其中亦有细腻真挚的情感。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后,陈文玲深入调查,利用国庆休假时间突击撰写了3份关于食品药品安全的调研报告。回忆此事内心难以平静,她挥笔写下了「无法忘,泪水透衣裳。三聚氰胺充奶粉,穷人幼婴作干粮。能不受其伤?悲情怆,奋笔写文章。国庆七天不出户,洋洋万语为扶桑。酿造幸福浆。」在她的诗集里,还有藏族老妈妈、农民工、留守儿童,以及对远在贵州黔南州山区学生们的描绘和挂念。
从小的家庭国学熏陶让陈文玲爱上了诗词,而智库工作的经历让她的诗歌疆域格外辽阔,情感格外丰富。在某种程度上说,诗歌是她智库工作的「副产品」。陈文玲说,一个写作主题的三种表达方式:调查报告或经济学论文、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像一条幽深的快乐巷子,经常给她带来预料之外的收获。
陈文玲还被选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女子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她提倡女诗人应该厚德载物,呼吁女诗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有更大修为。她已经出版了四本古典诗词集,她的现代诗歌还被作为国庆礼物被朗诵艺术家搬上舞台。
陈文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大草别具一格,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很多人的喜爱。
近几年她带队去海外调研、交流,由于经费有限,陈文玲将自己的书法、诗词集作为礼物表达谢意和心意。在印度、印度尼西亚、美国和欧洲等国家的智库和大学,陈文玲都带去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受到了对方的喜爱和珍藏。陈文玲说,「一路走一路播撒中国古典文化,是想让国外智库了解中国,让我的作品成为他们认识中国智库的一扇窗户,它不光是礼物,更是一种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