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湾区|王福强:期待深圳成为全面制度现代化的城市典范
- 时间:2019-04-22
来源:深圳特区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战略已经形成,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大湾区将成为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领头羊’,成为推动‘一国两制’新实践的首要平台。”2月18日,《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作为《规划纲要》编制组的核心成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这是“一国两制”下的首创性规划。作为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期待深圳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成为全面制度现代化的城市典范。
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规划纲要》的出台,构成了‘1+3’的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1’是‘一带一路’,‘3’是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这标志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战略形成。”王福强说,同时,《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将进入标准对接、资质互认、治理协同、民生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开放对接新阶段。
他说,就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有过“两个半程”的论述。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再出发的首要平台,肩负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尤其是要通过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规则体系和先进制度,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与国际接轨、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制度体系,包括现代经济运行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等全面制度现代化的先进体系。这种体系既要注意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也要吸纳国际先进的制度体系,从而形成一种引领型的先进制度体系。
“从这个角度说,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领头羊’。”他认为,40年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良好基础。同时,大湾区也面临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挑战。作为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平台,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通过协同形成合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
“粤港澳大湾区愿景就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他说,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通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世界级经济平台,对内来说,可以依托这个平台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对外来说,当前全球生产力正在重新布局,必须抓住这个时间窗口,打造一个高水平全面开放的平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则和制度,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形成新的发展引擎和新的动力源。
他说,作为世界级经济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试验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先行地。
瞄准香港和硅谷,深圳担负重大历史使命
“《规划纲要》对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深圳,基于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作出了明确的定位。”王福强说,深圳应瞄准香港,瞄准硅谷,对标国际高端元素,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深圳的科创能力和国际化程度。
他说,《规划纲要》在空间布局中提出了“极点带动”,香港-深圳是三大增长极之一,也是非常独特的一极。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使命,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港澳打开发展的物理空间和产业空间,为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维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充分彰显“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验证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从这一角度说港深极非常重要。深圳是港深极的重要单元,也是承担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的主体责任区,责无旁贷。
他说,大湾区将是国家未来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大湾区要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深圳要在大湾区建设中更有使命、更有担当、更有作为。
他还建议,未来大湾区建设中,深圳应加大力度提升创新生态。首先,深圳虽然具有很强的科创转化能力,但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深圳应抓紧补齐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研平台科研院所缺乏这一短板。其次,营造更好的科创环境和营商环境,如营造宽容失败、人人敢创新、愿创新的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对科创的融资支持,给市场主体更多空间和预期等。第三,利用大湾区创新发展,推进深圳国际时尚之都建设。通过发展工业设计,推动传统产业向时尚转型,向新潮转型,向引领消费转型,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第四,《规划纲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深圳应抓住这一契机,引入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是深圳提升国际化程度,补足短板的重要路径之一。
做好“蓝色文章”,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规划纲要》中,还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王福强说,“这是新时代下赋予深圳的新的历史使命,也是国家对深圳海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很高的。”
“我一再呼吁,要重视陆域大湾区的建设,更要重视海域大湾区的建设,因为大湾区的基色是蓝色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色也是蓝色的。大湾区本身就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支撑区。在中国从浅蓝走向深蓝,从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变,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深圳作为大湾区的四个核心引擎之一,应有所担当,要切实做好‘蓝色文章’。要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他说,深圳的科创能力很强,但深圳更多的是陆域科创能力,如何发挥深圳原有优势,“全面下海”,提高海工装备制造水平,大力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强化海洋观测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等都有待深圳更好地谋划和布局。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之机,可将大湾区建设作为全球新大航海时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运体系规则重塑的一个切入口。深圳应携手港澳,在国际海事改革、海运机构改革、航业金融机构建立、国际贸易规则改革、港口体系建设改革和航海船舶技术改革等方面作出自己的一些探索。”他说,深圳应充分利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契机,加强与港澳的合作协同,在巩固提升香港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地位的同时,也实现深圳自我发展,为我国拓展蓝色空间,建设成为海洋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就制度探索功能来说,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可以切入的点有三个。一是与港澳、珠海、惠州等地联合,共同谋划推动形成一个海洋协同发展区,补足目前大湾区只有陆域发展平台没有海域发展平台的短板,支撑蓝色大湾区建设。利用这个平台,既可以做产业的文章,也可以做协作的文章。香港的海域很小,它的“海洋经济基础领域创新研究优势”要转化,就需要空间。而澳门的海域同样很小。设计这个平台,恰好可以支撑港澳海洋经济的发展。二是积极探索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规划纲要》提出,“探索在合适区域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自由港是代表中国最高开放水平的发展平台。国家已经授权海南分阶段分步骤建设自贸港,近期不会再支持其他区域建设自贸港。但是,在大湾区规划里,考虑到港澳产业发展的需求,特别为行业类的自贸港留下了空间。这是针对单一行业的自由港政策,不同于海南建设的自由贸易港。深圳有很好的自然本底,有强烈的市场需求,临近的港澳有2万多艘游艇。通过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深圳就可以争取到代表最高开放水平的发展平台。以游艇这个细分行业为突破口,可以推动粤港澳三地实现高水平融合开放,夯实自身作为国家高水平开放门户的地位,并为港澳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三是在支持香港港转型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香港港要实现从吨位大港向价值大港的转变,就需要在航运产业链上向高端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深圳要做好支撑配套,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要携手开展国际船舶登记业务创新和航运金融创新,在方便旗船回归登记、海事仲裁、船舶保险、船舶租赁、航运设计和船舶再制造等方面,深圳要积极提供空间、平台、资源等支撑,在与香港相互支撑中实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