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农业企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 时间:2019-04-25
发表于《全球化》2019年第1期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步融入世界体系,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潮流。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营企业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壮大,并成为农业“走出去”的主力军,对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变农产品被动进口为主动进口,带动国内农业提质增效起到良好成效。但是,民营农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产业布局、业务层次、风险防范等方面仍显薄弱。新希望集团始创于1982年,迄今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农牧企业,也是最早走出国门的民营企业之一,在国际市场成功搭建起农牧产业网络,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研究总结新希望集团的国际化经验,推动中国民营农业企业跨国发展,是中国农业转向高质量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时代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中国民营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展历程
国际上,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缓慢起步的,而中国民营农业企业首先需要恢复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跨国发展则相对更晚,整体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民营企业恢复发展,但尚未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此时,民营企业在中国已消失20余年。1978年之后,我国民营企业在政府“既不禁止,也不宣传”的态度下快速发展。198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4号)的颁布让民营企业取得合法地位。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在改革开放之后缓慢起步。但在1982年之前,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项目一律报请国务院审批,1983年开始审批和管理权限下放到原外经贸部。1985年7月,国务院授权外经贸部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在国外开设非贸易性合资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外经贸合字(1985)19号],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企业海外投资的管制,扩大了投资主体范围,简化了审批程序,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增加。在这个时期,投资主体都是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羽翼未丰,尚未参与对外投资活动。
第二阶段(1992~1998年),民营农业企业蓄力发展,部分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1992年3月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同年秋天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为民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发展驶入快车道。这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有较大提升,一些民营企业逐步开始参与其中,到主销国建分支机构、经销点等。但整体看,对外投资主体仍以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为主,它们的优势在于具有一定的国际经营经验、专业技术基础与较高管理水平。截至1998年6月,中国企业已经在世界上百余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非贸易性企业累计达2280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27亿美元。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民营农业企业快速壮大并大步“走出去”跨国发展。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国办发(1999)17号],提出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以现有技术、设备投资为主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在这份文件里首次提到“走出去”。2000年10月,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将“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此后,许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进入到大规模扩展的阶段,民营、私有等非公所有制企业更为积极地参与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以国家“走出去”战略为导向,农业领域也积极推动参与“走出去”。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合作开发土地、林业以及渔业等资源。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业内广泛称之为“非公经济36条”)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扩大出口和“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兴业,在对外投资、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为民营企业对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2006年6月,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商合发(2006)212号],首次直接提出“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自此,我国民营农业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进入较快发展阶段。
(二)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农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一直趋于增长态势,流量占比已经接近2%,存量占比保持在1%左右。2016年,中国对外农业投资流量为32.9亿美元,同比增长28.0%,2003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29.7%;截至2016年末,对外农业投资存量为148.9亿美元,同比增长29.7%,2003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31.2%。(如图1)
图1 2003-2016年农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流量及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003年以来,中国农业企业境内投资主体和境外设立企业数不断增长,境内投资主体占比和境外设立企业数占比分别为在3%~4%之间和4%~5%之间。2016年,中国农业境内投资主体985家,占境内投资主体的4.0%;在境外设立农业企业1737家,占境外设立企业数的4.7%(如图2);投资范围覆盖六大洲(除南极洲)的1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和欧洲是中国对外农业投资的重点区域。
图2 2003-2016年我国在境外设立的农业业企业及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注:因2006年、2007年的“境内投资者”数据缺失,笔者根据年均增长率估算得出;“境外设立企业数”的统计数据从2006年开始。
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民营企业的流量和存量占比不断提高,已经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在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中,民营企业的比重更高。民营企业的类型较多,广义来看民营企业应包括除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以外的所有主体类型。据统计,截至2016年末,民营农业企业889,占境内农业投资主体的90.3%。其中,有限责任公司551家,占比55.9%;股份有限公司190家,占比19.3%;私营企业102家,占比10.4%;外商投资企业13家,占比1.3%;股份合作企业7家,占比0.7%;其他企业27家,占比2.7%。相比之下,国有企业96家,占比9.7%。(如图3)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海外投资受限较少,投资方式、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都非常灵活,具有企业家精神,弥补了国有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的薄弱领域。
图3 2016年末中国农业业境内投资主体类型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商务部和农业农村部发布数据计算得出。
二、当前中国民营农业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民营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良好成效,但是依旧面临诸多瓶颈和障碍。
(一)资金实力普遍不足
资金短缺是农业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农业企业的资金实力更为弱势。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6年,民营企业平均对外投资额仅为1270万美元,远低于国有企业平均1.74亿美元的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对外投资多依靠自有资金。
(二)产业链整合程度较低
一提到农业“走出去”,一些企业就想到去欧洲买个葡萄酒庄,去新西兰买个牧场,缺乏布局全产业链的意识或者能力。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6年,在“走出去”的115家农业龙头企业中,全产业链企业仅有16家。民营企业多数是非农业龙头企业,从事全产业链建设的企业比例就更低,而且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种植、初加工等中低端环节。
(三)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较弱
农业项目多是投入资金大、回收周期长。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对投资国调查不充分,一些项目上马后因盈利差或资金链断裂而处于暂停经营状态;农业投资又面临着各种气候、市场、国际政治变化等多方面风险。一些企业因缺乏应对手段而遭到严重损失。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在有效填写企业当前状态的855家农业企业中,54家企业受东道国限制、政治经济风险、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暂停经营,占比6.3%。
(四)国际型人才匮乏
跨国农业投资需要掌握农业知识、具备第二外语沟通、国际经营管理、文化整合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际型人才严重不足成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障碍之一。
三、新希望集团“走出去”的发展概况与模式经验
新希望集团是伴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国家名片式企业,是中国民营农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的典型代表。目前,新希望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农牧企业,2017年销售额达1400多亿元,其饲料产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禽屠宰量世界第一。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新希望集团排名第72位,在入围的24家农业及食品企业中排名第1位。新希望集团的国际化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先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走出去”,克服了多数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借鉴国际跨国农业企业的先进经验,用20多年的时间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国际化之路。
(一)新希望集团“走出去”的概况
1、在越南迈出国际化第一步
1996年开始,新希望对多个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在综合考量市场、政局、人文等因素后,最先瞄准了越南市场。接下来的三年里,新希望多次派人到越南调研,对越南的经济改革形势、资源禀赋、饲料市场需求、法律体系、办事程序等做了“拉网式调查”。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参与危机后经济重建的机会,越南政府欢迎外国投资并在租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了较大优惠。海外创业条件基本成熟,新希望于1999年在越南胡志明市投资建设了第一家境外企业——胡志明市新希望饲料公司。2000年4月,新希望以相同的模式在越南北部的河内市又建了一家饲料工厂。当时,中国产品质量通常与“价廉、低质”联系在一起,市场拓展困难重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希望的两家工厂采取先赊后付的方式,让越南养殖户逐步确立信任,以此打开销路,在连续亏损三年多之后,2003年终于实现全面赢利。2008年,新希望在越南已经跻身饲料行业前三名,成为当地知名的饲料品牌。
2、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
在成功开拓越南市场之后,新希望的国际化并没有急于快速推进,而是不断慎重的观察和探索,仅在2011年与华奥控股联合收购新西兰农业服务公司PGG Wrightson。直到2013年,新希望将“国际化”正式确立为集团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此之后其国际化显著提速。先是新希望产业基金收购澳大利亚Kilcoy畜牧业公司和美国芝加哥Ruprecht食品公司,接着新希望联合中澳30余家知名企业发起“中澳农业及食品安全百年合作计划”(ASA100),旨在进一步促进两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贸易、食品安全、农业产业链合作等方面的互利互补。特别是2015年,新希望通过合资新设、收购、订立协议等形式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法国等国的企业建立5项合作,在国际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2016年10月,新希望又在悉尼成立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区域总部,以提高该地区优质资源的整合效率。
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民营企业,经过20余年的努力,新希望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以亚洲和非洲为中心,遍及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产业布局,在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产、筹建、投资的公司已经超过50家,拥有分子公司超过600家,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全球员工7万余人。(如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