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面向未来引领性开放的新优势
- 时间:2019-07-17
——在创意青岛大会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2019年7月2日)
尊敬的孟市长、薛市长,尊敬的隆国强主任,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来到青岛,参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青岛市共同举办的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会议。
刚才青岛市长和国强主任讲得非常精彩。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是新时代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青岛的新要求,也是对全国的新要求。
我理解,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调整和演化,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
当前,中美两个大国的竞争和博弈,不是比将来谁是第一第二,而是比谁的制度设计更优,谁的国家战略更正确,谁更能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个大势,谁能在自己的国家和国际范围调动起优质资源,形成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这些新的比较优势靠什么?一方面靠培育,一方面靠开放。在这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关头,对外开放不是一个姿态,新一轮对外开放和以前的渐进式的开放、从试点开始的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开放有所不同,要有新的思路与一个质的飞跃。也就是说,我们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更高质量的开放,而且在全球来看,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影响力迅速提高,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也需要各个国家以自身的开放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全球化。
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实际上是道德道义和理念之差。是站在人类道德、道义制高点上,谋划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的未来,还是把一个国家凌驾在其它国家利益之上,把一个国家规则凌驾在全球规则之上?是建设一个互联互通的开放型的世界,还是以邻为壑,封闭保守保护,不惜切断全球产业链,不惜打乱这个开放世界的秩序?
在这样的一个非常的关键时点上,我们遇到的挑战是空前的,也可以是说是史无前例的,但是也蕴含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个机遇是对手给我们的,而且是我们花钱也买不来的。我们从过去渐进式的开放,从引进来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从在国内配置优质资源,到在世界上配置优质资源。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家在学习,中国的老百姓在学习,中国的政府官员也在学习。我们如何面对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怎么适应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我们怎样才能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从中国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到独立自主的国家经历了近百年奋斗历程,中国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型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历程。刚才国强主任讲得非常好,我们这40年,实际就是打开大门、打开窗户,向世界学习、向人类创造的先进的制度学习、向先进的技术、商业模式学习的40年。
通过这些学习,使中国不仅有了自我发展的动能,有了经济发展的活力,而且也有了一种抗风险的抗体,这个强大抗体的形成,就是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机遇。这个抗体空前的强大,如果没有开放,如果我们不是在开放的世界经济条件下,我们中国经济发展就没有抗体。在激烈的大国竞争博弈中,就很容易被打趴下。建国70年中国人不仅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而且我们正在强起来,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有了越来越高的国际地位。
因此,我认为青岛市委市政府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会议才如此重要。刚才国强主任讲青岛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我非常赞成,青岛在开放、在改革,在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在山东省乃至在全国来说,形成了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形成了以海尔海信等大企业为龙头的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基地,完备的制造业是中国最大的底气,也是青岛最大的特点。
在一个实体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下,其实青岛是已经建立了一个全开放的体系,和世界很多国家的175个城市结成了友好城市,青岛的开放度,我认为不亚于广东的开放度。但也要承认,青岛跟广东还有很大差距,我一会儿会讲到。
青岛要走向更高质量的开放。这种高质量的开放,不是以前的那种适应型开放、被动型开放,而是主动性开放,引领性开放,面向未来的开放。在这样的开放中,在大国竞争博弈中,通过开放获得更大的主动权;通过开放,把青岛建成创新的高地,建成人才的高地,建成知识的高地。建设这样三个高地,才是我们通过进一步开放,要真正形成的新高地。
面向未来,我们要形成新的创新高地,实际上我们是要重新认识世界,国家给山东的定位主题是新旧动能转换,世界就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青岛怎样才能实现引领性的开放,怎么才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怎么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下面,我想谈谈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青岛应该从哪些方面拓展思路的建议。
第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历史的更迭与交替。第四轮科技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轮经济全球化更迭与交替,它们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特别有意思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轮经济全球化、第四次科技革命同时到来,而且交织融合在一起。目前,我们面临既是第四轮经济全球化,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是第四次科技革命,其实 还有一个革命,就是科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科学革命和思想革命是起引领性作用的发酵剂。工业革命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一次1760年—1840年,主要在欧洲;第二次19世纪到20世纪初,主要在美国;第三次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主要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第四次就在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新科技革命每70年—80年一个周期,基本上与工业革命步伐差不多。经济全球化,伴随着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加入信息化要素禀赋,形成世界性全要素资源流动,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因此,像壮阔的长卷,历史的更迭与交替,现在正在生动上演。所以,我们认识对外开放,就要看到全世界不断变革调整和演化的大背景。
第二,要认识世界经济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正在形成不同于传统经济形态的现代经济形态,通过两条主线在不断演进。一条主线就是当代的世界经济,形成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现在很多人混淆了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搞实体经济,就不能搞虚拟经济;认为虚拟经济就是有害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但实际上,现代经济形态是由两种基本经济形态构成的,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并驾齐驱。实体经济是主体,但是实体经济运行允产生的品牌、知识产权增值的那一部分,就是虚拟经济。另一条路径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那些虚拟、看不见的网络空间,是虚拟状态的。所以这实体的状态和虚拟的状态,两种经济形态,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形态。它要相互匹配。
第二条主线,就是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现在正在迈向数字经济。实际上制造业也在数字化,未来的农业也会数字化,这个经济形态的变化,会使我们的资源不仅局限于那种实体资源,物理性质的资源,会使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未来数字经济的形态,会产生数字资源,会产生数据财富,会产生数据的流动,会产生数据的交易,会形成数字经济的生态体系。它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治理方式,完全不同的流通方式,完全不同的交易方式。因此,如果研究实体贸易,需要加征关税,是需要跨国通关,可以通过制度变革使通关速度加快,但是在数字经济形态下的下一代贸易——E国际贸易这样一种新的贸易形态下,原有的适应传统贸易方式的海关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会失效。它要求快速流通,数据流通,要求网络空间必须顺畅,很有可能就需要零关税、零壁垒、零障碍。所以,未来经济形态发生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面对新的经济形态设计开放,要适应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对政府管理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第三,未来的经济链接方式,或者说互相的联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如说全球制造业的联系,过去是在一个国度、一个工厂、一条生产线完成一个产品制造过程,在一个国家内形成传统经济学所说的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所有的要素是在一个国家完成了最终品生产,或者在可以在青岛一个工厂完成。未来和现在呢?全球形成若干新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而这种链条的链接,这些企业之间既没有形成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形成产权关系,更没有任何人情关系,它是在这个产业链上的上下游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链条、每一个零部件组成一个虚拟的链条,而这种链条上相互依赖是非常的紧密的,缺一不可,哪怕少一个零部件都不行。比如说中兴通讯、华为,即使可以做全产业链,可以做上下游,但是如果缺少一个关键零部件,比如说芯片,如果像中兴通讯这样,一旦断供,整个产业链就会停摆,进入休克状态,这就是因为新的产业链接关系,使这种新的产业联系一旦被切断就会停摆。这种产业联系是链状的联系,而这个链是看不见的,但是比看得见的关系还要具有黏性。
第四,我们现在的生活的空间和工作的空间,正在形成一个网络的状态。虚拟的网络状态: 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云端的网络。实体的网络状态: 高铁网、公路网、港口网、机场网、管道网,也是网络状态。而这些网络状态的链接,网络需要顺畅,网络流通中的要素需要顺畅。现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其实也要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海上的丝绸之路、空中的丝绸之路,网上的丝绸之路,互相链接互联互通,可以所有参与者的共同收益,降低潜在成本,提高共享的价值。
第五,未来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会形成万物互联、万物感知。未来遥感会是一个普遍的存在,或者是泛在。我在上海调研去上海微电子企业,看到了遥感技术的应用,其实我们用的芯片是28纳米的。在这里,修正了我的一些认识误区,并不是所有的先进技术都需要用5纳米的芯片。芯片有很多种,有很多领域纳米级不一定那么高,但是组合起来形成商业应用规模就是最先进的。未来这种万物互联、万物感应,万物遥感,万物可视,万物智能,5G时代到来以后,就会迅速实现。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这种互相之间的感知,就成为连接一个社会、一个社区、一个工厂或者若干个工厂之间非常重要的链接方式。
第六,现在出现的若干个平台,这些平台就是市场集成、消费者集成、制造商集成,由这样的集成产生了新的贸易的流量、贸易的方向、贸易的方式。未来这些变革,就摆在我们面前,要建立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不是说我们现在又制定了多少条开放的政策,而是我们怎么能够把握世界发展这个大势,包括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科技发展的大势,然后我们能够超前设计,能站在这个高起点上设计未来,才能真正形成对外开放的高地。
第七,我们要认识到的,也就是现在必须要有思想准备的,就是新的科技革命将带来业态变革,商业模式的变革。这些业态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业态,包括智能制造等等。包括服务业态,服务业态变革在中国已经有很多的新的业态了。比如说像移动支付,2017年移动支付渗透率在全国已经达到77.2%,今年有关国际组织调查,认为中国移动支付率已经达到94.7%。所以未来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未来的这种数字化货币,未来的无现金社会,最容易在哪儿实现呢?我认为未来最可能的是率先在中国实现。未来的5G的全覆盖,最先可能的是在中国全覆盖,它给中国带来新的业态变革,那又是革命性的。包括我们的农业业态,包括教育,包括医疗,也包括社会治理,未来的智慧城市、数字社会,基于下一代的信息技术,都会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
所以,我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要建立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不管是青岛也好,还是在我国的什么地方,都要基于对未来大势的把握。未来大势,习近平主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大势,逆全球化是大潮中的一个回头浪。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会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总统说,中国人的好日子过得太长了,但是要我说,我们中国的好日子还在后面呢!美国总统说,中国现在发展太快了,加入WTO之前还比较平稳,加入之后像坐火箭一样上升。我们可以告诉他,这就得益于中国坚持了改革开放,得益于我们建立了开放型的经济,我们敞开胸怀,把全世界最优的东西学习过来,然后为我所用。我们同时又与全世界进行分享,这就是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美好的未来,开放对世界已经和继续做出的贡献。
面向新一轮的开放,我想借这个宝贵的机会,用几分钟时间给青岛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青岛是我非常喜欢的地方,在座的各位都应该喜欢,现在会议地址离崂山很近,我曾经在附近住过,沿着海边走过无数次。青岛的海滩好,城市的绿化好,城市的历史人文积淀深,开放也走在前列,开放会使青岛赢得未来。
面向未来,青岛如何更加开放,提几点建议:
第一,要把青岛的开放,放在国家新一轮大的战略布局下。青岛首先应该考虑面向东北亚的开放,东北亚地区的中日韩三个国家,GDP总量占整个亚洲的80%以上,出口占亚洲90%以上,进口占亚洲的81%。青岛最前沿是中日韩,中日韩自贸区的进程1999年开始,2002年正式启动,现在正在加速。习近平主席刚刚在G20和安倍首相有十点共识,包括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包括推进RCEP,包括日本肯定中国的“一带一路”,可以开展进行第三方市场合作。这都给青岛带来非常难得的机遇,我们怎么能抢抓机遇,怎么谋划未来?
第二,把青岛放在整个渤海湾发展来考虑。渤海湾跨海大通道,有可能成为国家“十四五”或者“十五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如果渤海湾跨海大通道修通之后,就不是山东半岛、辽宁半岛,加上京津冀,而是真正形成了环渤海湾大湾区,届时这个大湾区就是北京、天津,加山东,加辽宁,加河北。形成一个渤海湾的大湾区,没有一国两制的障碍,未来集成优势巨大。青岛港到2022年会实现6.5万吨的吞吐量,天津港也位列全世界的前十位。我认为,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像粤港澳大湾区一样的湾区规划,粤港澳大湾区11个港口有比较明显的港口群优势,而环渤海还是一个个比较孤立的港口。未来在环渤海湾可以形成一个港口群,有国际性枢纽港,有支线港、喂给港,形成未来的港口群发展优势。未来青岛应该考虑,把青岛建成立体化的、综合化、智能化的交通枢纽,青岛既是海上丝绸之路支点、起点,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在空中丝绸之路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空中丝绸之路可以向河南郑州学习。陆、海、空、网可以形成“一带一路”大战略下立体化空间和枢纽城市。青岛要向自贸区、自贸港迈进,不要等国家任命,不能非得让国家给你戴一顶帽子,需要我们把自己已经创造的开放优势用足。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新的开放政策,青岛应该认真梳理和集成,形成战略和政策集成优势,使青岛站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前沿,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