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性看待我国氢能产业发展

  • 时间:2019-11-07

--在“氢能产业的未来十年”会议上的致辞

张晓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

20191027日,佛山)



各位来宾:

上午好!很高兴参加本届氢能产业大会,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氢能产业发展。

近年来,全球氢能产业受到广泛关注。氢能来源广泛、清洁零碳,有利于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优化能源结构,对推动能源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国际上,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多年的氢气制备、储运、燃料电池技术积累,随着全产业链技术水平的提升,已经初具产业化条件,正在燃料电池汽车、分布式供电、备用电源等领域开展多元化利用。若干国家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国家战略,日本从国家能源供应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角度,提出建设氢能社会,也是目前全球发展氢能产业最积极的国家。

近两年,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也是风起云涌。从国家层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根据多方面意见,最终将推动加氢设施建设增写入报告;1011日国家能源委会议提出探索推进氢能商业化路径。从地方层面,目前已有20多个省区市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等地初步实现小规模示范应用,形成几大产业领先发展区域。从产业层面,民营企业率先探索,央企陆续布局,各类资本积极参与,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形成。去年2月,由国家能源集团牵头,联合多家机构成立了跨行业国家级产业联盟——中国氢能联盟,2018年被称为中国氢能元年。

根据氢能联盟几个月前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及相关资料,我做了一些归纳,以反映当前产业发展的概况。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燃料电池电堆2018年出货80万千瓦,其中移动式56万千瓦、固定式24万千瓦。燃料电池车累计销量约1.4万辆,以日本丰田、本田为主的乘用车销量近1万辆。加氢站全球共370座,其中欧洲150座,北美80座,日本108座。从中国看:燃料电池汽车销量累计约3800辆,其中物流车2400辆、公交车1300辆;2018年共销售1600辆,电堆功率5.1万千瓦,年末运营加氢站23座。这些反映了全球及中国的氢能产业发展进入起步阶段,需要及时对我国氢能产业进行科学定位和系统谋划。

对于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大家是有一定共识的。一是国家层面缺乏统筹规划,对于氢能的定位尚不明晰。如果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管理,需要对相关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进行调整;比较紧迫的是加氢站建设管理问题,目前主要是各地自己探索,今后需要国家层面推出统一规范的相关措施。二是关键核心技术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氢能产业发展需重视产业链各环节的自主化能力。当然,也应根据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国际合作。三是高成本问题。这与产业链相关环节核心技术和装备材料的进口依赖有很大关系,也与氢能供应来源有很大关系。高成本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政府不会对某一行业进行长期补贴,所以这次国家能源委会议提出探索氢能商业化路径应引起高度重视。四是氢源保障问题。我国工业制氢产能约2500万吨/年,但现有企业利用占很大比重。初步估计可用于新的氢能相关应用的量在300万吨/年左右,对于这部分氢产量有关部门还需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煤制氢技术较为成熟,但碳捕捉封存技术尚不成熟且成本高。从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看,到2030年,一次能源消费要控制在60亿吨标煤以内,煤炭消费占比降至50%,非化石能源则要达到20%。而非化石能源中,2018年风电和光伏两者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合计仅为3.6%(水电为8.3%),未来增长潜力巨大。氢能发展要放在我国的能源中长期发展和到2030年我国碳排放达到峰值战略的大前提下考虑。上个月,国际能源署发布了《氢的未来》报告,提出全球能源转型中广泛使用氢气面临四个挑战,分别是:用低碳能源生产氢气的成本高、氢基础设施发展缓慢、氢的来源不够多元化以及法律法规限制,与我们面临的挑战比较类似。

下一步,要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应考虑及时出台氢能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完善政策体系,为发展创造好的制度环境。并研究编制指导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其次,应优化我国科技研发体制,通过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形式,组织产业链龙头企业进行联合攻关,避免单打独斗、分散研发力量,造成宝贵科技研发资源的浪费,努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提高创新效率。再次,推进试点示范,实现合理布局。当前已经出现无序竞争、重复建设苗头。要把握发展节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优先选择氢源供给充足、产业基础好、环保压力大的区域开展试点示范,分批次、有重点开展全产业链示范。在重视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应用的重要领域的同时,也要鼓励多元化示范应用,扩展氢能的应用场景。

我国氢燃料电池技术有一定的科技研究基础,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氢能产业是地方积极培育和扶持的新兴产业,发展热情很高。在这种情形下,国家、地方、产业界和智库机构,更需要在氢能的高热度下进行“冷”思考,特别是对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等有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而促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意见供大家参考、讨论。

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