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和区域经济合作——国经中心举办第124期“经济每月谈”
- 时间:2019-12-03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2019年11月27日,国经中心举办了第124期“经济每月谈”,会议主题为“RCEP和区域经济合作”。会议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主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院研究员、亚太经济组织与东亚合作中心秘书长沈铭辉,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亚洲研究所副所长袁波分别发表演讲。
张燕生认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若达成,所涵盖区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并且16国之间所有商品实现零关税,将拉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提升0.55%,并拉动中国出口总量提升3.15%。在推动RCEP签署的过程中,我国需在做好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与国际高标准规则衔接的同时,要保持好“中国特色”。在引入外来竞争压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的同时,要保障关键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自主可控。在扩大金融、能源、粮食、科技、信息、生物等重要领域对外开放的同时,要确保国家安全和其他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
沈铭辉指出, RCEP若达成,将成为全球涵盖人口最多、最具潜力的区域自贸协定,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意义不可忽视。在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生产网络中,内部贸易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贸易保护主义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强烈冲击的情况下,通过RCEP谈判的重大突破,货物贸易将再次实现降税,同时投资和服务贸易也得到推动发展,区域内部贸易有望获得巨大发展动力。贸易便利化可以促进原产地规则和相互认可等机制的简化,有助于推动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以及营商环境的改善。
袁波表示,RCEP代表了自由贸易的一个发展方向,16个国家愿意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开放规则,朝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方向前进。16国之间进行原材料采购、生产商品再出口,可获得更低的免税待遇门槛,从而降低成本,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投资和贸易。她也指出,推动印度留在 RCEP、推动RCEP尽快签署生效、简化原产地核查机制是当前RCEP付诸实施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三个挑战。成员国之间是否能够达到利益平衡,决定了RCEP 的可持续发展。
演讲结束之后,与会专家与媒体和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国经中心部分研究人员及会员单位、企业、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