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粤港澳大湾区”——王福强博士谈大湾区建设

  • 时间:2020-05-28

原创 南方都市报

 

说明: C:\Users\ginger\Desktop\微信图片_20200528134208.jpg

一年一度召开的全国两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了让南都的朋友们更好地理解国家制度,了解今年全国两会精神,掌握全年政策风向标,湾姐朋友圈特别开设了“一本政经班”。除科普两会知识外,湾姐还特别邀请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博士,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广东省政府“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陈鸿宇这两位专家作为首期“一本政经班”的主讲老师。

     王福强博士团队的研究成果,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和形成的基石。纲要发布后,王福强博士还被聘为深莞珠中等湾区城市的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可以说,他是“最懂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专家之一”。

王福强博士以他对宏观政策的解读能力和对湾区城市发展的了解,与湾姐朋友圈里的逾千名精英人士共同分享了他读报告的心得体会。一个多小时的语音分享,干货十足,给了湾姐朋友圈不少启迪。

 

访谈

关于区域发展战略

南都:今年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不是独立成章,而是放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这一部分。而且,今年区域发展战略,感觉是全面开花,各大板块都雨露均沾: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再具体来看,则有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些重要发展区域。如何理解这个变化?

     王福强:政府工作报告的这段话,是对区域协调发展在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的布局问题进行了明确。前段时间,中央出台了关于建立宏观调控体系的指导意见。里面对于宏观调控手段类别进行了分类。在调控工具箱里特别提到,区域战略是重要的一种调控工具,与财政、货币、产业政策等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的总体体系。就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来说,基于资源禀赋差异而设计了不同区域战略,形成功能差异化的区域布局。发展时序上呈现由东到西的梯次发展,发展理念上呈现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经济生态多元目标平衡发展的过程。正是由于它的支撑,中国才能实现过去40年的高速增长。

现有的五大战略四大板块,有效地支撑了总体的快速发展。北、中、南各有一个大的战略,都是牵引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大湾区,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平台,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还是改革开放的压力测试区,更是国际科技创新的前哨。

其他的战略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像长江经济带,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而成渝,则是西部崛起的火车头。

也正是由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各个区域龙头承担不同的功能,中国才能形成波浪式的发展状态,总体上各区域在竞争中逐步壮大。对于全中国来说,正是有了这些火车头,才带动了周边区域,才能实现整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关于大湾区建设

南都:大湾区建设从2017年上升为国家战略,至今是第四个年头。你认为今年湾区发展战略会有什么不同?能否结合具体的城市说说你的感受和预判?

王福强:应该说,前期是高端谋划,现在是扎实推进。从战略重点上来说,会是不断走实走深的过程。大湾区有7项重点建设任务,每一项重点建设任务下面都会谋划若干的平台,会承载、设置一些发展的机制。有了平台、机制、政策这三类要素的滋养,项目才会落地。有了项目落地,才有产业的集聚,才有人员的集聚,才有地方的发展。最后四个要素相互配合、支撑,一个区域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现在,大湾区在这四个方面都在发力。比如说平台方面,深圳谋划了先行示范区,相信其未来会承载许多重大使命,配套强有力的支持政策。广州也争取到省里的支持,“要以支持深圳同样的力度来支持广州发展”。此外,广州也在积极地谋划新的平台。比如,黄埔在谋划新贸易中心;番禺、荔湾和佛山的南海、顺德,携手打造广佛融合发展先导区。

政策方面,出台了“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的政策,部分资质可以互认。颁布了金融支持大湾区发展的26条。将来颁布的政策,将会更多,我乐观预计,横琴开发开放的政策力度会更大,因为它们正在争取延伸适用港澳的自由港政策。这里面,如何破解软性壁垒很重要,像管理机制上,他们正在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

从我们承担的地方政府委托的咨询项目来看,比如深圳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深港科技创作园区的发展规划、东莞5G融合发展试验区规划、广佛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等,大湾区的各地都在积极行动起来,找方向、找平台、找路径、找抓手,积极地推动大湾区走实走深。甚至像惠州的惠东这样的县级区域,也在积极谋划,寻找对接深圳路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