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市场形势、异动风险及应对措施——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分析

  • 时间:2020-08-18

发表于《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5

 

内容提要: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以及沙漠蝗灾、地震、风暴等灾情信息不断,全球恐慌情绪迅速提升。为了理性研判,本文梳理了近30年来国际粮食供需特征,研究发现:科技进步和国内支持政策推动粮食产量增加,而生物燃料等使用提高了粮食需求。总体看,国际粮食市场供给量大于消费量,期末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但是,当前国际粮食市场也存在产量和库存下降、出口集中度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各国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等异动风险点,需要密切关注,以便提早预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关键词:国际粮食市场    粮食供需    粮食风险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目前正在全球蔓延,尚未看到拐点迹象,再加上沙漠蝗灾、地震、风暴等灾情信息不断,全球恐慌情绪迅速提升。3月下旬,一些权威机构和专家警示关注灾情和粮食安全问题。随后,越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塞尔维亚、泰国、印度等国家相继采取了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数量等贸易保护措施,部分进口国则寻求增加进口,以提高粮食战略储备。越南于331日又宣布重新恢复大米出口,粮食禁运危机出现转机。但是,上述一系列不寻常的贸易行为已经扰动了国际粮食市场的正常秩序,引起近期国际市场粮价的快速上涨。根据Wind数据库,小麦、稻谷和大豆的CBOT期货结算价在3月内的连续涨幅分别达到16.5%12.2%7.9%4月份,稻谷继续上涨5.0%,小麦和大豆有所回落。由于国内外粮食市场密切连接,国际粮食供需余缺及粮价波动会传导影响国内市场。因此,这也引起国内社会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和担忧。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我们应充分认识当前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和趋势,理性研判可能引起粮食市场异动的风险点,以便提早预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国际粮食市场供需情况的总体特征

根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相关数据①,国际粮食市场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从供给侧看,科技进步和政府支持政策有效推动主粮作物增产

1990年以来,国际粮食产量稳健增长。其中,玉米是第一大粮食作物,2018年产量11.3亿吨,28年来年均增速3.6%;小麦是第二大粮食作物,2018年产量7.3亿吨,年均增速2.1%;占粮食产量的24%。大米是第三大粮食作物,2018年产量5.2亿吨,年均增速1.5%;大豆是增产最快的粮食作物,从1990年的0.86亿吨增至2018年的3.7亿吨,年均增速达5.3%,占粮食产量的12%。其他粗粮产量自2014年产量达到峰值3亿吨后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降至2.8亿吨(见图1)。


                                      

1 1990-2018年各主要粮食品种的产量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OECD Statistics


 

                                            

2 1990-2018年国际粮食生产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OECD Statistics

:国际粮食产量和面积数据是由小麦、玉米、大米、大麦和其他粗粮等数据加总而得,两者相除得到单产数据。

 

30年来,国际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农业科技进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较为缓慢,年均增长仅为0.55%,支撑产量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全球农业科技水平较快发展带动单产提升(见图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现代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扩散、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灌溉农业的发展、动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不断推动世界各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据统计,201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917亿公顷,较2017年的1.898亿公顷增加190万公顷,约是1996年的113倍。近些年,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新技术革命,如传感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模仿和技术创新, 在农业生产、管理、物流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农业支持政策的有效实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各国都倾向于保护和支持。根据G20农业市场信息系统(AMIS)的政策数据库,上世纪90年代以来,28个国家共实施农业政策35492项。其中,最常使用的几类政策包括进口关税(使用比例53.4%)、关税配额(5.1%)、基于产量的直接支付(6.6%)、基于面积的直接支付(3.4%)、市场价格支持政策(2.8%)。这些政策对国际粮食连续增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从需求侧看,用于生物燃料、压榨和饲料的粮食增长较快

  在国际粮食消费结构中,粮食的食用消费量增长最为缓慢,而生物燃料、饲料、压榨和其他消费量增速较快(见图3)。                                                                                                                       

3 1990-2018年国际粮食需求结构及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OECD Statistics

:消费量是食用量、饲料用量、生物燃料、压榨量(仅适用大豆)以及其他用途之和。

 

1.食用消费量:随着全球食物多样化及营养水平的提升,粮食食用消费量增速放缓。2018年粮食食用量11.58亿吨,占消费量的38.0%,自1990年以来年均增长1.9%。目前,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世界上粮食食用消费增长较快的国家和地区。

2.生物燃料消费量:为了应对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问题,生物燃料乙醇替代化石燃料越来越受到关注。2000年,第一代生物燃料(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原料)快速发展起来,此后10多年以年均18.3%的速度增长。但是,自2007-2008年粮食危机之后,各国开始探索以木薯等非粮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和以麦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稻草、甘蔗渣等各种农业残渣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素乙醇,用于生物燃料的粮食用量增速随之放缓。自2012年开始,生物燃料的粮食用量年均增长率降至2.1%2018年为2.0亿吨,占比6.7%

3.压榨消费量:本文所指的压榨量全部来自大豆。大豆压榨可以生产出18%左右的豆油和78%左右的豆粕。豆粕是家禽和猪饲料中的蛋白原料。随着饲料需求的高速增长,大豆压榨消费量提高较快。2018年,压榨消费量(大豆)3.2亿吨,占比10.5%,自1990年以来年均增长5.8%。中国、美国、阿根廷和巴西是当前世界最大的四个大豆压榨消费国。

4.饲料消费量: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中产阶级的增长,动物蛋白质消费增加,使得饲料的消费量不断增长。据2019年奥特奇全球饲料调查报告数据②,2018年全球饲料产量增加了3%,达到11.03亿吨,连续第三年超过10亿吨。饲料消费量在过去五年中增长了14.6%,相当于每年平均增长2.76%。饲料消费的增长直接带动粮食的消费需求。2018年,粮食用于饲料的消费量9.98亿吨,占比32.8%,自1990年以来年均增长2.8%

5.其他消费量:其他消费量主要包括种用、损耗、其他工业加工等。2018年,其他用量3.2亿吨,占比10.5%,自1990年以来年均增长3.8%

(三)当前国际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且有长期增产潜力,粮食供给是有保证的

  1990年以来,国际粮食产量以年均2.6%的速度持续增长,2018年产量达30.36亿吨;粮食消费量年均增长3.8%2018年达30.47亿吨,略低于产量。总体看,在过去的28年中,国际粮食供给总体上大于消费量。其中,仅有1993年、2006年、2007年、2010年和2018年这5年产量低于消费量。


 

4 1990-2018年国际粮食供需及库存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OECD Statistics

1、国际粮食数据是由小麦、玉米、大米、大麦和其他粗粮等数据加总而得。2、消费量是食用量、饲料用量、生物燃料、压榨量(仅适用大豆)以及其他用途之和。

 

由于大多数年份的粮食产量都有盈余,世界粮食库存已从1990年的4.3亿吨增长到2018年的9.3亿吨,库存与消费比均高于安全状态(17%-18%)③,1990年最高为39.9%2007年最低为19.6%2018年为24.9%(见图4)。

进入2020年,受新冠疫情及多重灾害影响,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2.4%,餐饮、旅游、制造和能源等行业受到巨大冲击。相比之下,农业生产所受影响主要是来自交通运输受阻等方面,是区域性、临时性的。根据FAO3月发布的报告,2019年,全球谷物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7.19亿吨,比2018年增加2.3%。根据OECD预测数据,未来10年,全球谷物产量预计将达到34.6亿吨,较2018年增加14%,主要增长因素来自单产增加和采用新技术、机械和农业服务使得生产率提高。预计2028年,大豆、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将分别达到4.1亿吨、5.8亿吨、8.4亿吨和13.1亿吨,分别较2018年增长12.5%11.2%14.2%15.8%。由此可见,当前国际粮食不仅库存处于历史高水平,而且有长期的增产潜力,粮食供给是有保证的。

 

、引起国际粮食市场异动的主要风险点分析

当前虽然国际粮食市场处于连年丰产、库存充裕的时期,但仍存在一些引起国际粮食市场异动的风险点,需要密切跟踪。

(一)近两年国际粮食产量和库存预计下降

有研究表明: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与疾病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由1920-1999年的0.263/年迅速提升到2000-2020年的1.2/年。进入2020年,人们对这一结论似乎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目前,新冠疫情继续蔓延,拐点尚未显现,全球确诊人数已经超过600万人,涉及200个国家和地区。同期,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沙漠蝗灾、巴西因亚马逊大火造成的干旱以及多国遭遇了多起地震、大风暴等灾害性天气,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对粮食生产带来影响。根据AMIS今年4月份最新预测结果,2019-2020年,全球小麦的产量增长4.12%-4.51%,玉米产量下降0.95%-1.19%,稻谷产量下降0.08%-0.52%,大豆产量下降4.71%-5.90%④。由于新冠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和流动限制等措施,再加上一些家庭收入下降,家庭主粮消费预测下降,小麦和稻谷的库存整体还是平稳的。但是,由于工业和饲料的使用量还在增长,玉米和大豆的库存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玉米库存下降5.05%-10.35%,大豆库存下降7.91%-29.52%

(二)国际粮食贸易规模增长且出口集中度较高

粮食贸易是调剂各国间粮食余缺的关键环节。由于各国粮食增产幅度不同,主产国因投入大而增幅更大,粮食贸易的规模也越来越大。2018年,粮食的进出口贸易量占全球粮食产量的比例为37.8%,较1990年提高了15.1个百分点;进口量5.7亿吨,自1990年以来年均增长4.9%;出口量5.8亿吨,自1990年以来年均增长4.2%(见图5)。


 

5 1990-2018年国际粮食贸易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OECD Statistics

 

从品种和国别分析,国际粮食出口集中度越来越高玉米、小麦、大豆和大米前十位出口国的出口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比例为92.98%89.81%99.05%89.11%。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农业大国是3-4个粮食品种的主力出口国(见表1)。

 

1   2018年国际粮食出口前十位国家及占比

项目

玉米

小麦

大豆

大米

出口

比例

出口

比例

出口

比例

出口

比例

 

 

 

美国

47.60%

俄罗斯

25.90%

巴西

54.88%

印度

25.23%

阿根廷

15.75%

美国

13.25%

美国

30.47%

泰国

23.98%

乌克兰

14.57%

法国

12.23%

巴拉圭

3.96%

巴基斯坦

8.51%

法国

3.73%

乌克兰

9.65%

加拿大

3.61%

美国

6.91%

俄罗斯

3.25%

澳大利亚

9.18%

阿根廷

2.32%

越南

6.26%

罗马尼亚

3.18%

阿根廷

6.91%

乌克兰

1.47%

厄瓜多尔

4.99%

南非

1.50%

哈萨克斯坦

3.65%

乌拉圭

0.89%

中国

4.52%

加拿大

1.46%

罗马尼亚

3.47%

荷兰

0.64%

缅甸

3.77%

巴拉圭

1.01%

德国

3.09%

俄罗斯

0.63%

巴西

3.15%

保加利亚

0.95%

保加利亚

2.50%

比利时

0.18%

乌拉圭

1.79%

集中度

-

92.98%

-

89.81%

-

99.05%

-

89.11%

数据来源UNcomtrade

 

国际粮食进口集中度相对较低,除大豆进口的前十位国家集中度达86.91%外,玉米、小麦和大米前十位出口国占比分别为60.87%55.05%52.20%。其中,中国、西班牙、荷兰、德国和意大利等国是主要粮食进口国(见表2)。

 

2  2018年国际粮食进口前十位国家及占比

项目

玉米

小麦

大豆

大米

进口

比例

进口

比例

进口

比例

进口

比例

韩国

9.37%

印度尼西亚

8.94%

中国

64.79%

中国

10.13%

越南

8.94%

意大利

6.60%

阿根廷

4.74%

印度尼西亚

7.52%

西班牙

8.75%

巴西

6.04%

荷兰

3.15%

菲律宾

5.90%

埃及

7.92%

菲律宾

5.93%

德国

2.68%

贝宁

5.65%

荷兰

5.53%

西班牙

5.31%

西班牙

2.50%

科特迪瓦

4.99%

意大利

5.31%

土耳其

5.12%

泰国

2.00%

沙特阿拉伯

4.31%

哥伦比亚

4.99%

荷兰

4.92%

土耳其

1.96%

塞内加尔

4.29%

马来西亚

0.00%

越南

4.80%

印度尼西亚

0.00%

南非

3.59%

秘鲁

3.54%

比利时

3.86%

俄罗斯

1.90%

美国

2.99%

德国

3.28%

摩洛哥

3.53%

巴基斯坦

1.65%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2.83%

集中度

-

60.87%

-

55.05%

-

86.91%

-

52.20%

数据来源UNcomtrade

 

粮食国际贸易规模逐步扩大,且出口集中度高而进口集中度相对较低,容易出现“少数国家扰动全世界”的局面。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哈萨克斯坦、越南率先宣布禁止大米、小麦等粮食出口,随后12个国家相继跟“禁”或限制粮食购买数量⑤。另外,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印度、澳大利亚、土耳其、阿根廷等国已经采取14天隔离措施或码头停摆,很多集装箱无法入港卸货。全球交通、货运效率降低对农产品贸易和生产资料供应的影响将逐步显现。这些都为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改善带来隐忧。

(三)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各国抗疫宽松政策不确定性提高

2000年之前,农产品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几乎与金融市场没有相关性。2000年之后,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⑥,农产品市场逐渐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等相关衍生品市场融合为一体。20203月份以来,美国西得克萨斯州轻质原油(WTI)与北海布伦特原油(IPE)价格均下跌近60%。作为燃料乙醇原料之一的玉米也跟随下跌,4月份CBOT玉米期货价格下跌18.2%,与其他粮食品种因“禁运风波”飙升的状况形成对比。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带动股市大幅下挫,美国股市在10个交易日内4次熔断,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的32支指数平均下跌超过20%。由于股市暴跌以及全球经济增速预计进一步放缓,各国纷纷出台救市措施。截至20203月末,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先后降息近70次,还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发行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提供流动性支持。这些量化宽松政策推动了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反弹,也推高了通胀预期,但不同资产和商品表现不同。如表3所示,能源及与之相关的铁矿石、农产品原料、粮油、饮料等与贵金属、谷物、肥料等走势出现分化。后期应密切关注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各国救市政策变动带来的影响。

 

3 世界银行大宗商品指数涨跌情况

世界银行指数类别

20203月比201912月的涨跌幅度

 能源

-45.38%

 非能源:金属和矿物:贱金属(如铁矿石)

-12.65%

 非能源:金属和矿物

-11.31%

 非能源:农业:食物:其他食物

-9.06%

 非能源:农业:饮料

-6.99%

 非能源

-6.30%

 非能源:农业:食物:粮油

-5.69%

 非能源:农业:食物

-4.50%

 非能源:农业

-4.48%

 非能源:农业:原材料:木材

-3.74%

 非能源:农业:原材料

-3.07%

 非能源:农业:原材料:其他原材料

-2.12%

 非能源:肥料

0.99%

 非能源:农业:食物:谷物

2.92%

 贵金属

4.22%

数据来源:WorldBank

如果上述异动风险点出现叠加,即粮食产量和库存预计下行,且国际粮食贸易的主动权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类似2008年和2020年的粮价急速上扬情形会再次出现,世界贫困和营养不均衡就会加剧,进而引起国际政治动荡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失衡。

 

、我国应对国际粮食市场异动的政策建议

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我国实施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近年来,我国粮食连续高产、稳产,库存充裕,有绝对把握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但是,我们也要正视“我国是粮食进口大国”的事实。受国内需求增长较快和国内外价格倒挂等因素影响,从2014年起,我国粮食进口量连续6年超过1亿吨(其中85%以上是大豆),占我国粮食总需求量的15%左右。国际粮食供需余缺及粮价波动主要通过货物贸易渠道和金融市场渠道向国内传导。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渠道传导速度和幅度甚于货物贸易渠道,这也是广受关注的“粮食金融化”问题。20203月份以来,由于国际产量预估下降且海运受阻,大豆作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农产品,其市场价格上涨显著。截至4月底黄大豆1号收盘价上涨了13.4%,现货价格上涨了11.5%。在国内主粮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受国际粮食市场影响,我国晚籼稻期货收盘价上涨0.9%,而小麦现货均价上涨1%,中晚籼稻现货均价上涨8.1%。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影响需要持续跟踪,绝不可掉以轻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农副食品安全。”为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保障国内粮食增产稳产。在根据中央有关统筹安排确保今年春播工作的基础上,应以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人的粮,充分利用好WTO政策空间,建立以生产者收入补贴为基础的粮食支持保护体系,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优化玉米、大豆的“生产者补贴”方式,探索扩大“蓝箱”实施机制。建立基础支持政策,提高粮食生产要素素质,不断激发产业活力,不仅保障重点粮食品种的产量安全、质量安全,还应促进粮食流通、加工、储备等体系更加健全,提升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完善粮食储备机制与设施。完善储备粮管理制度,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充分调动社会储备力量,探索建立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分梯级粮食储备新机制,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自建储粮设施,依托大型粮食批发市场、龙头加工企业、粮食储备库等,科学规划建设一批成品粮储备设施。通过运用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手段,建立地方政府掌控的社会粮食周转储备。

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粮商。支持中粮集团、农垦集团等优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自建或者并购码头、仓储、加工等物流设施,并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上给予重点倾斜。针对农业企业设立“走出去”投资服务对接部门,为海外中资企业提供指导意见,如通报国家地缘政治风险,设置预警机制及红线管控等;有效地解决企业国际化环节在装备技术、人员和产品等方面便捷顺畅流动的主要瓶颈问题;鼓励和引导粮食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抱团出海”,加大对粮食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

4.加快构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针对国际粮食市场异动风险增加的局面,应加快构建跨部门的粮食安全预警体系。按照“职责明晰、责权统一、运行顺畅、管理高效”的改革目标,加大粮食一体化大数据系统建设力度,尽快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市场、人口、政策、天气、自然灾害等方面数据进行整合,充分利用遥感、航天、地理信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对全球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和形势判断,并对各种外生冲击做出科学预案,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宏观调控能力。

5.加强粮食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发挥我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包括交易方式、质量、数量、计价货币及定价货币等,加强双边政府间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毛学峰、刘靖、朱信凯,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管理世界,2015(3).

[2]李玉恒、武文豪、刘彦随,近百年全球重大灾害演化及对人类社会弹性能力建设的启示,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

[3]202041日,《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对新冠疫情措施概览》,普华永道中国(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_sCPejFJRDkw6adz-WnlAQ

[4]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sISAAA,2018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8).

[5]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编著,2019年,《2018年世界有机农业概况与趋势预测》,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6]Gorton G.B. and K.G. Rouwenhorst. Facts and Fantasies about Commodity futures[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2006(2).


 

注:

① 前,国际粮食供需情况的监测机构主要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美国农业部国外农业研究所(USDA/FAS)以及国际谷物协会(IGC)。通过数据结构对比,OECD数据统计品类、统计指标相对齐全,时间序列长且及时,因此本文主要使用OECD数据进行分析。

② 查数据来自包括来自144个国家和近3万家饲料厂。

③ 库存与消费比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衡量世界粮食安全水平的一个量化指标。

④数据来源:AMIS Market Monitor,April 2020No.77FAO-AMISUSDAIGC等三家机构预测结果多数情况下增减方向是一致的,但也有时不同。本文中,如果预测结果出现不一致,以两家以上同向预测结果为准。

⑤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12个国家分别是哈萨克斯坦、越南、俄罗斯、塞尔维亚、泰国、埃及、印度、柬埔寨、乌克兰、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

⑥美国于2000年出台《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推动场外衍生品发展,2003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首次批准商业银行交易实货商品。欧盟于2004年出台《金融工具市场指令》,推动场外新兴交易平台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