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经济论

  • 时间:2020-08-31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创业型经济论》著于200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创业型经济产生背景、发展模式以及政策框架的学术专著。创业型经济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复杂领域,它的研究涉及知识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内生增长理论等诸多学科,涉及创业活动的经济规律,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等。本书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不同视角下创业经济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不同国家创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模式选择以及制度建设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总结,并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创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约束、驱动力问题、战略发展路径以及政策框架体系进行了全面探讨和系统解读。

从国际国内的研究来看,由于创业型经济兴起较晚,且尚未发育成熟,可以说,创业型经济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国内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从中微观层面,很少触及到宏观经济层面。本研究不仅系统梳理了不同视角下创业型经济的理论基础研究,也对不同国家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模式选择、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比较研究与提炼,并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创业型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约束、驱动力问题、战略发展路径以及政策框架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体研究,相对来讲,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价值,具体体现在:

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本研究从创业过程分析入手,将创业机制引入经济增长理论的宏观分析中,构建创业知识溢出机制下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型;深入考察创业活动效率对国际竞争力、宏观经济增长总量的影响,探讨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创业差异及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创业活动的不同影响,进一步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创业活动的溢出效应机制、集聚和配置效应机制以及乘数效应机制是如何促进经济内生增长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路径,把握了创业影响宏观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使研究更为系统深入。本书提出的创业知识溢出理论框架一方面解决了传统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没有阐释知识溢出过程和传导机制的问题,弥补了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联机制方面的理论缺陷,而且为探寻创业发展路径,制定创业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在国际比较方面。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创业型经济的特征不同,其激励创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也有很大差异。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创业发展循环体系模式、欧盟体系化的创业计划支持模式、日本官产学研互动的技术成果转化创业模式以及新兴经济体新加坡的政府引导的创业机制模式。国家创业型经济的成功一方面取决于经济、科技政策的协调配合,对起激励创业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创业要素的高效配置所产生的合力,得益于政府构建的宏观创业生态环境和制度设计。发达国家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同时也不断完善其国家创业发展体系,健全的公共R&D投入体系、灵活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支持创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多层次的创业融资体系对创业型经济发展起到了造血的功能。本书从国际一些典型国家的战略规划、模式选择以及环境构筑等方面探讨各国促进创业发展的有益经验,并总结出具有启发意义的经验模式,提出适合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和政策建议体现了集成创新的特点。

第三,在政策设计方面。就传统创业政策的作用而言,单纯靠构筑经济环境的方式和扩大供给刺激需求的方式也难以完全达到对创业企业的支持目的。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创业并不是带“外部的需求”拉动,而是一种“内生的行为”。因此传统的创业政策在支持的目标效果上就存在局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政策目标、总体框架、具体实施重点、工具选择等方面对发展创业型经济的政策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地探讨,提出适合我国经济转型特征,包括政府创业管理机构、国家创业监测体系、核心政策架构、专项发展计划的“燕形”框架。在此框架下,从创业型经济生成的外部环境和创业型经济主体本身需求出发,遵循创业型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构筑了涵盖面向创业主体、面向创业界面、面向创业环境三个维度的创业政策框架。本研究提出的政策设计是将微观与宏观、“总量”支持与“边际”支持结合起来,更加考虑政策实效性和具体性的框架。特别是提出的政府创业项目规划、创业租赁、产权信用担保、技术转移计划、研发补贴以及中介支持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发等服务)等政策工具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