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研讨会的发言

  • 时间:2020-12-30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张大卫

2020.11.1

主持人:下面有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张大卫先生发言。

张大卫:昨天刚参加过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课题论证会,一些较系统的意见已经讲过。今天,我再就有关问题发表几个观点:

第一个问题,郑州要深刻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战略的丰富内涵,处理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对矛盾的转化关系。黄河茫茫九派,浩荡五千多公里奔流入海,水土流失,泥沙淤塞,流域气候干旱,植被再生能力弱,将其生态保护作为沿黄各省的首要任务,其意义当然重要。但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我国中西部和北方地区,与东部沿海及南方地区比,经济基础和自然禀赋条件都比较差,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任务都比较重。在这种情况下,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任务由谁承担?全流域都要承担,但郑州这样的中心城市所要承担的任务自然是重上加重。郑州是一亿多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是被寄以厚望的国家中心城市。在繁重的任务面前,要担当,要“破题”。既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把恶水穷山变成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另一方面,要在做好黄河生态保护,继续加强黄河科学治理的同时,持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更多更好地聚集人口、聚集产业,在此基础上,还要研究探索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回郑州的时候,杜鹰同志委托我给会议捎句话。他说,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河南在加快发展时,一定要注意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问题。虽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以及一些城市加大了“引黄补源”的力度,情况有所改善,但有数据表明,河南新乡、许昌包括郑州航空港区地下水位还是呈下降趋势。

郑州修复全域水系的决心很大,效果也一定会显现。气候、水生态的变化与历史演进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我最近查阅了关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文史资料。从历史上看,黄河流域水草丰茂、自然环境好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这个区域文明进步、繁荣发展的时期。河出潼关、过孟津,而后冲积出广袤的华北平原或叫黄淮海大平原。而黄河东南方向冲积线的顶部枢纽,恰在郑州的荥阳-广武、汜水口、桃花峪等处,当地质年代处于中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交接时期,黄河由此处散漫地外溢,形成了众多的条状夹槽,在勾勒了东部大平原的基本地貌的同时,还特别对郑州西北至东南的周边地形地貌进行了重塑。这一时期,恰与考古学意义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演化进程相嵌合,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裴李岗(贾湖)文化在这一时期、这一区域横空出世。先民们在黄土台地上临河而居,形成聚落,磨石制陶,开展氏族经济活动,发展原始农业、家畜饲养和渔猎业。按照黄河水文史家徐海亮先生的说法,史前黄河在下游冲积扇顶部的波澜壮阔的演绎,推动了自然环境空间系统与人文历史的时间系统交汇,使这一地区的先民们迎来了全新世的曙光。确实,裴李岗文化的的发展,与甘肃大地湾文化等共同哺育、催生了仰韶文化,进而又发展了中原龙山文化。而“中州地区龙山晚期的规模性治水活动,促成了中国最早的中央集权王国的建立”。中国的原始宗教、建都理念也莫不受其影响。郑州在历史的高光时刻,除黄河、嵩山,还有无数“条状夹槽”台地间的沼泽湖泊,它西边有120平方公里的荥泽,东边有170平方公里的圃田泽,南部有200平方公里的湖沼。“溱与洧,方涣涣兮”、“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郑州及周边地区的繁荣离不开良好的水生态,所以我还是建议,利用好郑州西、南、东三个方向上的特殊地貌,恢复一些“长藤结瓜”式水面,同时做好水系连通、引水补源的工程,使郑州这个国家中心城市有更大的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也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多做贡献。

第二个问题,要做好黄河的几篇大文章,使黄河文化得以传承,使黄河继续为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造福。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讲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深刻内涵,思考我们的人民群众与黄河共生共存的五千年中形成的黄河文化特质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黄河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由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人为决河以阻金兵南下,从而夺泗入淮,一直到1855年又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北流夺济水而入海,这727年间中间虽几次改道,但大致流向不变,形成了一条流经豫鲁苏皖四省的“明清黄河故道”,江苏人称之为“废黄河”。废黄河生态条件差,由于旧河床高于地面4-8米,它彻底改变了两边的水生态系统,外水不能流入,又形成了两侧的低洼易涝区。这是四省交界区域世代贫困的重要原因。但我们民族与恶劣环境的抗争一天也没停止过,人们在两岸修建起了宏伟的人工大堤。它与既存的黄河大堤都是我们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遗存遗址。从贾鲁治黄,到开封城北的于公(于谦)堤,林公(林则徐)堤,从抗战胜利后开始的人民治黄、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治“三害”,到今天的标准化堤防建设,这些都是伟大的人文工程和自然遗产。为了不辜负先人的奋斗,启发后代“毋改英雄意气”(习近平总书记词句),因而要尽快启动黄河和“治黄”的“双申遗”工作。郑州有条件也最应该牵起这个头。

另外现在黄河改道后北流入渤海。渤海是我们的内海,大量泥沙流入使我们内海的面积每年都在缩小。要考虑中华民族千年发展问题。当年黄河从淮安东南入海时,在南黄海及至北东海靠近大陆的浅海区域,形成了良好的“沙脊”海底地貌,这一地形可用。应考虑将兰考三义寨引黄工程往下一直到废黄河入海处原黄河故道区的中泓打通,便于蓄积夏汛期洪水,同时新开辟一条冲沙通道,利用原有海底沙脊,形成向东在南黄海的造地能力,减少对内海的生态压力。

第三个问题,谈一下国家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郑州建设“全球性供应链枢纽城市”的建议。国家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大的国家战略,这个战略又为郑州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和外部环境。因为郑州与周边城市比,早就为此做了准备。

郑州有几项突出的基础优势。一是郑州是把苹果的iPhone供应链目前组织得最好的城市,并以此积累了连通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经验。二是郑州有跨境电商优势,郑州的河南保税集团及中大门物流已经主导了南宁、长沙、银川、呼和浩特、徐州、义乌、成都、贵阳、昆明、临沂、乌鲁木齐等12个城市的跨境电商运营平台,为形成双循环新格局编织了以郑州为中心的网络。三是郑州已成为中欧班列的五大集疏枢纽,米字形高铁建设已使太原、西安、石家庄、武汉、合肥等中心城市进入了两小时经济圈。四是郑州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在此次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应对全球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的挑战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航空经济的发展,使其打造成为国际重要的航空货运物流平台,并形成了紧密连接国际国内重要区域的供应链体系。

目前郑州的这些优势还在不断积累、不断拓展。现在要做的是增强供应链意识,梳理一下自己的供应链系统,强优势、补短板,围绕“全球性供应链枢纽”和“国家双循环枢纽”城市的定位,更多地汇集互联网平台(如世界工厂网、中大门)、企业与现代物流企业,整合国家对郑州战略赋能的各种资源,培育物流集成商,建设国际化分拨中心和面向全国的分拨网络,建设一些跟国际上实行双枢纽对接的海外供应商平台,发展B2BB2CC2BC2M等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把支付结算系统、数字资源管理开发、区块链技术应用、人力资源支撑、金融及资本整合平台、互联网平台等这样一些短板突破掉,构建包含市场交易、物流组织、供应链管理、政府监管、标准与规则创新的EWTP平台。

谢谢大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