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都市圈建设加速打造区域合作竞争新优势
- 时间:2021-03-05
随着国家发改委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批复,南京都市圈近来加速推进。南京淮安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日前获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批复,批复中明确,支持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展省级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率先建成南京都市圈高能级产业合作发展平台,加快建成全省南北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创新示范区。
同时,312国道镇江句容段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批复。宁扬、宁滁、宁马三条城际轨道项目公布了首次环评公示。这三条线路将把南京和都市圈规划内的扬州、滁州、马鞍山三地相连,成为便捷区域出行、加速区域发展整合的快车道。
所谓都市圈,是以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相互连接后形成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形态。从2019年《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南京都市圈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的跨省都市圈。目前,南京都市圈的正式成员有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和宣城八个市,及常州溧阳市、常州金坛区。
另外,乌鲁木齐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也在加快推进,成为多个省市进一步引领经济发展的发力点。
1、南京都市圈为什么能够占领先机,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的跨省都市圈?怎么看待当前南京都市圈的优势资源和短板?
南京都市圈能够"拔得头筹"得益于其较好的历史合作基础、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国家政策的推进落实。
一是南京都市圈很早就被提出,2000年江苏牵头谋划和开展《南京都市圈规划》编制,范围包括江苏宁镇扬和安徽马芜滁,得到江苏南京、镇江、扬州和安徽的芜湖、马鞍山、滁州等6市的积极响应。2003年1月都市圈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这个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当时经济和各种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双方的积极性也不对称,因此当时的规划效力仅限江苏省内。随后的十年时间,江苏、安徽努力联手打造南京都市圈,双方城市一直在探索合作和对接,最终颁布的国家版都市圈规划扩大到了1省会城市+7地级城市+2县级单位的范围。
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2020年南京市GDP增长至近1.5万亿,跻身全国前十,占整个都市圈的比例高达36%;人均GDP达到18.04万元,居全国第三;常驻人口达到850万,占都市圈总人口的25%,这使得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作用更好地体现出来。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产业合作、市场一体化的要求等也越来越迫切。
三是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使得这个区域内通过培育更具活力的都市圈,带动安徽等腹地省份的发展成为推动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南京都市圈的建立可以更好破解长三角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带动皖东及苏北地区融入长三角核心区,成为探索跨省界联动发展的新示范。因此,南京都市圈事实上也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于上述原因,两个省的积极性都空前的高涨,南京都市圈也就成为必然。
优势和短板
除了上述的经济优势、政策优势和合作优势外,南京都市圈还具有城市体系的优势。都市圈的要义在于形成有机体系,既需要中心城市发挥"龙头"作用,也要有甘于做"龙尾"的中小城市,从而形成大中小城市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性竞争合作。南京都市圈不仅本身包含多层级城市体系,同时还囊括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内,长三角的大龙头是上海,都市圈的龙头是南京,通过上海的赋能,都市圈内部能够形成要素阶梯式转移承接、产业链条式集群化的发展格局。
南京都市圈的短板主要体现在硬设施和软制度两个方面。首先,基础设施尤其是区域全局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亟需进一步完善,断头路、瓶颈路依然存在,轻轨、城际、5G、数据中心等设施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例如扬州作为经济总量仅次于南京的城市,一直没有城市轨道交通,正在规划修建的宁扬城际仍无法直接贯通南京和扬州主城;淮安是距离南京最远的都市圈城市,超过150公里的距离需要高铁来打破距离上的阻碍。因此,距离"轨道上的都市圈"还有多得工作要做。
其次,南京的龙头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近年来南京发展势头迅猛,不仅经济总量迅速攀升,增速增量位居全省第一,更是吸收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然而,都市圈的发展不能仅靠中心城市的单一增长,要把对周边地区的吸附聚集作用转变为扩散作用,特别是在组织协调、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等方面挖掘更大潜力。如今与同级别都市圈,如杭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等相比,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外围的经济联系水平和人口联系水平都相对落后。因此,如何加强内部联系紧密度、实现都市圈内互认?如何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健全产业分工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共同体?如何衔接好落户政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在产业用地上,更加体现一体化?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破解。
2、交通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南京都市圈进一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一体高效,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这个工作在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规划的指导意见》有了比较明确的分析,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都市圈的实质是经济圈,是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的过程,是城市化的一种高级的形态。圈内的人群、物流、产业等各种要素低成本无障碍的聚集、流动,因此内联外通的交通尤为重要。
一是畅通性、网络化、便捷化和低成本化。尤其是对新能源汽车等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增加城市间公路通道,加快推广ETC应用,推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提升都市圈内高速公路通勤效率。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和"瓶颈路"拓宽工程;完善充电桩、加气站、公交站场等布局。加快推进都市圈内城市间公交一卡互通、票制资费标准一致,健全运营补偿和结算机制,推动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南京都市圈处于长江黄金水道上,因此下一步的水运的问题要提上更加重要的地位。
二是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在有条件地区编制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三是提升都市圈物流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推动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发展多式联运,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应用,实行多式联运"一单制"。
当然,更重的是,上述工作的投资大周期长,需要统筹好财政、社会资本、甚至外资的结合起来。通过发行债券以及基础设施证券化等新的市场化的投资、运营和管理的体制。
3、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正如我们刚才分析,南京都市圈总人口是3500万人,经济总量是超过了3.5万亿,经济总量和发展的潜力都十分可观,去南京高新区调研发现,该地区很多产业、技术都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以科大讯飞为例,该公司以安徽合肥为总部,在上海全面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在江苏发展机器人和图像视觉,在浙江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产业链合理布局于整个长三角地区。这说明都市圈已经呈现了产业链、创新链协调发展的雏形,这就意味着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的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量的空间搬迁,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资源整合,这对于破解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重要。此外,安徽一直是长三角一体化三省一市中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而南京虽然是江苏省会,但对安徽的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这也是南京经常被戏称"徽京"的原因。南京都市圈的建设,有效带动了皖东和苏北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向长三角腹地辐射的关键纽带,成为解决长三角地区发展不平衡难题的一剂良方。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知道长江经济带在疫情暴发后,其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不降反增,占全国经济总量提高了一个多百分点,南京都市圈属于长江经济带的关键节点,如果把这个节点打造成黄金水道的绿色繁荣的节点,可以大大增强长三角这个龙头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腾飞的能力。同时,南京都市圈的顺利建设可以在创新体系构建、扩大内需、优化投资结构等方面大大增强长三角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枢纽作用。
4、业内认为,都市圈将为中国经济下一步高质量发展打开更大空间。在南京都市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之后,未来各大都市圈的发展是否会按下加速键?
是的,各地布局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设,符合我国城镇化总体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平衡主要是发展差距,发展的公平性的问题;不充分主要是效率,发展动力转换的问题。如果我们通过打造都市圈,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物流成本、人员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成本,更重要的是产业转移的过程是基于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整合资源。那么这个片区高质量的进程将更快,更加具有示范意义和更大范围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都市圈的发育程度往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是各地参与区域合作和竞争的主体,因此各地布局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就可以将新型城镇化战略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全面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结合起来。
此外,都市圈的发展还会给该区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技术创新的重大机遇,城市群都市圈聚集了大量致力于技术创新的机构、企业、人才,在新技术、新产业爆发的时期,哪个城市拥有了颠覆性的新技术,谁就拥有了巨大的新产业爆发的先发优势。二是高铁、城际、地铁、5G、数字经济等新基建的巨大机遇,从各地规划来看,都市圈的建设都绕不开"轨道上的城市群",打造本区域的都市圈有利于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水平规划和布局。三是金融、研发、咨询、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机遇,中国未来将更加重视服务贸易,推进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两条腿"走路,都市圈的建设给跨区域服务贸易带来新的机会。
5、目前,都市圈建设成为众多省市"十四五"发展的重点。比如陕西省提出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为重点加快建设西安都市圈,广东省将建设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等5个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建设如何推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在创新、产业、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协同,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各地在制定城市群或都市圈规划的时候,普遍跳出了"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维,打破行政边界,强化共商共建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理念落地。同一都市圈内不同大小,不同地位的城市要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现代化体系。
一是要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分工,在创新、技术产业化、加工制造等各个环节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和布局。
二是中心城市要加大力度发展高端服务业、更多发挥国内国际交流的功能,等到人口、产业等聚集到一定程度后,主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则更多发挥空间大、土地等要素成本低的优势,提高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能力,并结合自身资源区位特色,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三是提高基础设施的快捷便利度,提高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兼容度,让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都市圈内更加自由流动和聚集。
需要强调的是,都市圈更重要的是要在市场一体化、规则标准一体化、制度化上下功夫。一是打造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加便利、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服务于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城市人居环境。二是要在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更上一层楼,提高对世界一流的技术、人才、企业的吸引力,打造国家培育新时期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新平台。三是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大幅度提高研发强度尤其是基础研发的投入,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先锋队。四是更加注重都市圈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规划,在都市圈内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性竞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