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解读——国经中心举办第146期“经济每月谈”

  • 时间:2021-12-09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2021年1130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简称“国经中心”)通过视频方式举办第146期“经济每月谈”,会议主题为“碳达峰碳中和”。会议由国经中心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一鸣主持,国经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线上参会),国经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能源政策研究所负责人、研究员景春梅分别发表演讲。




张晓强指出,今年10月,中央出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和正在逐步形成的“1+N”政策体系,标志着我国“双碳”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要按照政策要求,调整优化偏重产业结构和推进交通体系低碳转型。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产业能效,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推进运输体系低碳化发展,提高电气化程度,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坚持推动运输结构优化,完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联合运输组织模式,持续推动技术攻关等。他强调,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推动“双碳”目标实现,要强化底线思维,稳妥有序,安全降碳,避免突击冒进和“一刀切”,坚决制止“运动式”减碳。

王一鸣认为,此轮能源供应紧张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煤电价格倒挂、行政手段下的运动式减碳等原因,也有部分地方政府用免责心态应对能源“双控”考核等因素。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应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投融资、价格等经济政策,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减碳有效激励机制;提高地方政府精细化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去产能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衔接;加大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妥善处理高耗能产业有序退出,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避免出现过高债务负担。

李政表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广泛共识。我国将“双碳”目标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出台顶层设计,在宏观政策中做出相关部署。与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减碳任务尤其艰巨,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更短,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能源低碳转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我国应承担大国责任,顺应全球低碳发展大势,积极推动能源体系和技术体系转型,提高非化石能源使用量,加大气候领域的投资力度,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确保高碳产业能够公平进行转型,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目标,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景春梅认为,“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窗口期。能源转型是推进“双碳”工作的“牛鼻子”。我国面临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源关键技术创新不强、市场化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和外部环境等诸多压力和挑战。应像推动“精准扶贫”一样推进“精准减碳”,按照“减煤、稳油、增气、加新”的思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升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用能效率,建立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供应机制,完善煤炭企业退出机制,加快形成“X+1+X”的油气市场体系;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电力体制;完善节能提高能效长效机制,推动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和突破,加强“双碳”背景下能源国际合作。

演讲结束后,与会专家与媒体进行了互动交流。国经中心部分研究人员及会员单位、研究机构、企业和新闻媒体通过网络参加了此次会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