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强常务副理事长与中国欧盟商会开展交流

  • 时间:2021-12-13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12月13日,中心张晓强常务副理事长应邀与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率领的欧盟在华企业高管代表就中欧双边经贸关系、中欧绿色发展合作、技术标准化、疫情背景下的人员往来以及中央工作经济会议等重要议题进行交流。

伍德克向张晓强介绍了《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20/2021》,表示虽然中欧当前在政治上存在分歧,但经贸合作仍是双边关系的重要基础,希望中欧双方能够相向而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促进疫情背景下的人员跨境往来,加强标准制定合作,发展健康稳定的中欧经贸关系。

张晓强表示,国经中心与中国欧盟商会一直保持良好合作,感谢商会长期以来为中欧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商会《2020/2021建议书》中提出的建议与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工作重点是一致的,希望双方未来能进一步加强合作。

张晓强指出,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了巨大冲击,地缘政治和外交等因素叠加,使得全球经济复苏、贸易和人员往来遭遇困难。但正如中国政府和有关专家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市场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作用,在此基础上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中国积极加入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大力发展自贸区和自贸港,不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在全球经济衰退严重的背景下,实现了外贸和外商投资的强势增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经济复苏和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将从国情出发,“先立后破”,在保证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逐步替代传统能源。中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巨大,中欧双方在绿色发展领域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张晓强表示,新冠疫情使得很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甚至思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客观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增强,但这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体化是积极的发展方向。原有的全球产业链可能会发生变化,但这是对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生产和分工的适应,是保证今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积极举措。中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是简单的“自给自足”,而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强化和优化与其他国家的产业链合作。在标准制定方面,中方坚决反对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单方面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的做法。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发展,也会使得全球信息化建设割裂成两个网络。中国欢迎外企参与中国的数字经济建设和创新,通过磋商形成既有各国技术特色又相互尊重的联通型国际标准。中国在标准制定方面还应加强建设。疫情凸显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也暴露了对于新业态规则的缺失。在当今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时代,各国应妥善解决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中国将根据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国际交流和沟通,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推动各国就数据监管问题形成更好共识,同时鼓励外企为中国的数字化创新作出贡献。

张晓强表示,对于疫情和人员跨境往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动态清零”的做法,严格管控疫情。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放松旅行限制将导致疫情感染率激增,这是中国的经济社会和医疗系统无法承受的后果。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进行沟通,有望早日落实人员往来“快捷通道”具体方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