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战场在乌克兰但战线在全世界(上篇)
- 时间:2022-04-10
时间:2022-04-02 来源:中宏网
俄乌冲突、俄乌危机、俄乌战争不断升级,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问题,关系到整个欧洲,关系到整个世界大的格局演化。既是东西方对峙冷战的延续,也是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变量,也是大国关系竞争、博弈、调整的集中爆发。不仅是俄美关系在欧洲地区的较量,也是中美关系在国际上的较量,也是南北关系、东西关系的较量。战场在乌克兰,但战线在全世界。战争在俄乌之间,但是较量在俄美之间,也在中美之间。反映了全世界各种力量的比拼和各种力量的此消彼涨。这场战争可能没有赢家,我个人认为,参战的两个国家都是输家。不管是乌克兰,还是俄罗斯,战争都是输家。但是,必须搞清楚冲突和战争的起源。
一、俄乌冲突是东西方对峙冷战的延续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一战、二战是在欧洲爆发,一战、二战之后,1945年重建国际秩序,美国主导推动了联合国、世界银行、IMF三大机构的建立,奠定了战后76年以和平发展为主基调的国际秩序、国际规则。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国际规则,虽然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但总体上有利于当时国际分工和交易,总体上是对美国和西方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整体利益的维护。但是这种秩序延续了76年,保证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总趋势,战争只是局部的,而和平是主流,是主导。所以,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就是未来2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是什么?就是未来20年不会有大的战争,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主流。
基于这个重要判断,从2000年以后的20年中不会发生大的战争,中国可以抓住这20多年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抓紧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这样大的国际环境、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形成了于我有利的战略机遇期。所以,二战以后的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国际治理,总体上对于人类和平是有利的,对于世界和平发展是有利的,对于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攫取利益、构建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形成全球新的经济布局、产业布局是有利的,对于形成全球比较稳定的地缘政治、经济、外交格局是有利的,二战之后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是对世界和人类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战后76年是整个世界发展最快的时候,是世界贸易发展最快的时候,是世界制造业发展最快的时候,也是世界上从上个世纪后半个世纪,一大批脱离殖民地、宗主国地位,成为独立的国家发展最快的时候。尽管它们大部分是中小国家,大部分是贫困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但是通过这样一个战后稳定的秩序,通过世界经济的重建、产业链的重构,都在不同程度获得了发展机遇。中国1949年建立新政权,印度1947年独立,一大批陆陆续续建国和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都是受益者。
习近平主席前几年一再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年有微妙变化指出,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年出现了世纪疫情,今年的变局首推俄乌冲突。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未来5-10年可能要发生的一些变量,已经集中到去年和今年这一、两年内集中爆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序幕已经拉开了。大幕拉开以后,这一仗打得很激烈,去年前年那一仗很艰难,全球都一块儿与新冠病毒打仗。今年全球战线收缩,集中在欧洲打仗。
我在2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主旨演讲的基础上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影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格局的十大变量》,近期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提出俄乌冲突是当前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量。在这一场冲突中,美国是始作俑者。美国之所以挑唆和鼓动战争,目的是“一石四鸟”:一是利用乌克兰做棋子,通过启用这颗棋子和俄罗斯的战争,重构一个美国控制的强大北约。二是彻底切断俄罗斯和欧洲的经济联系,使俄罗斯像拜登所说“成为世界弃儿”“世界的孤儿”,俄罗斯联系最紧密的是欧洲板块,切断了与欧洲的经济联系,起码会成为欧洲的弃儿。三是加快美元回流,向全球转嫁美国的通胀危机、债务危机、国内社会危机等一系列的美国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前通过美元循环可以转嫁解决问题,当转嫁不出去了,最后唯一转嫁的通道就是战争。四是美国四千多个军工复合体的内在冲动与诉求,大量的军火现在没有地方卖了,战场越来越少了,他们需要创造新的战场,需要把军火商生产的武器弹药销售出去。
美国建国246年,其中16年没有打仗,其余的年份都在打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赵立坚、汪文斌都强调了这个事实。我在东南电视台2019年作了一档节目,《从历史长周期认识真实的美国》,当时也用了这个数字。美国强大的军工复合体是要赚钱的,他们生产的军火是要卖的,两边打起来,都买他们的军火当然最好,如果是全球都打起来,美国仍然具有最强的供给能力。虽然俄罗斯的军工生产能力也比较强,但俄罗斯总的体量跟美国没有办法比。俄罗斯卖给的只是像印度、叙利亚等国家,有的时候卖给土耳其,卖给中国的先进武器很少。
为什么说这次战争是冷战的延续?在二战之后,美国主导新的国际秩序建立时,苏联的GDP已达到了美国的40%,当时苏联具有强大的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苏联还有强大的农业,尤其是集体农庄,加上苏联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个阵营从意识形态、国家制度、经济力量等方面,形成了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峙的状态。1945年丘吉尔来到美国富尔顿学校,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讲”,拉开了以美苏为两极的冷战。一战是热战,二战是热战,二战结束之后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苏对峙,是世界划分为两个阵营的冷战时期。
被称为“冷战之父”的是美国驻苏联的前大使乔治·凯南。美国国防部请他介绍一下苏联的内部情况,因为当时美国主导成立了世界银行、IMF,苏联不准备参加,美国国防部就让美驻俄罗斯大使把苏联的情况摸透,看看他们为什么不加入IMF和世界银行,和现在将俄罗斯剔除SWIFT体系,那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当时苏联不加入这个体系。凯南写了所谓8000字的长电报,其实是5600字,现在号称8000字。这封电报介绍了苏联情况,得出最主要结论,就是美国面对的苏联,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力量,狂热的坚信他们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永久性的妥协,而且坚信如果苏联政权得到巩固,搞乱美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美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些做法是可取的和必要的,这就是苏联当时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
乔治·凯南的这封长电报实际上是美苏冷战的开端,他这封电报在网上可以查得到。凯南认为,美苏之间的矛盾不可缓和,双方完全是不同的政治力量。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铁幕”讲话,开始了美苏为代表的东西方对峙。紧接着美国1948年开始推进“马歇尔计划”,就是二战以后在一片废墟上美国帮助重建欧洲,因为二战之后欧洲已经被战争损毁。我到德国、法国这些国家都去考察过,德国实际上除了当时的哥德堡,其他所有城市都被摧毁了,整个国家一片废墟。德国是二战之后,重新从一片废墟上重建的,包括柏林、慕尼黑这些地方。
那个时候在柏林修建了柏林墙,东德归苏联保护,西德归美西方来保护。中间建了一个柏林墙,柏林墙1989年倒塌,1991年前苏联解体,1990年以苏联为阵营的华沙条约解体。北约是一个军事组织,华沙条约也是一个军事组织,是以苏联为代表的军事组织,北约则是美国为代表的军事组织。所以,在1991年华沙条约解体以后,如果两大阵营不存在了,北约按道理说也应该解体,但是它并没有解体,而是越做越大,从一开始的11个国家,一直发展到后面的30个国家,如果乌克兰要加入,就成了31个国家。也就是说,除了白俄罗斯,在俄罗斯的家门口全部都是北约成员,北约又是一个军事组织,它与欧盟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两种性质的组织。而北约实际上的老大就是美国,二战之后重建国际秩序,像欧洲是没有军事力量的,为什么现在欧洲强调战略自立,因为欧洲的军事二战后一直是靠美国的。美国在全球80多个盟友,欧盟现在变成了27个,原来是88个,因此现在60多个。其他盟友军事上大都是靠美国的,比如说日本没有军队,基本上是靠美国,韩国有美国的军事基地,新加坡有美国的军事基地,菲律宾有美国的军事基地,马来西亚也有美国的军事基地。所以,美国的盟友大都是靠美国保护的,欧洲是没有军队的,德国作为战败国不能有军队,完全靠美国保护。前一段时间,特朗普执政时期和默克尔关系不太好,撤了2200个美国在德驻军人员,美德之间为此还产生很大的纠葛。
所以,北约东扩作为一个军事组织东扩,是一个以美国为代表的、原来冷战阵营形成的以盟友为主的军事组织的扩张。北约组织中的美国盟友不是全世界所有的盟友,不包括韩国、日本等亚洲的盟友,主要是欧美的这些盟友。以欧美盟友为主体的战略军事组织,说是军事组织,其实大部分国家没有军事力量,军事主导者就是美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就是俄罗斯向美国直接叫板,俄罗斯直接挑战美国,冲突和战争是美俄冲突与战争。普京反对北约东扩,实际上是反对美国在幕后向俄罗斯不断施压,而且施压到了极限,我们新闻发言人说把一个大国逼到绝地,但美国没有想到这个大国会绝地反击。
其实对于北约东扩,连乔治·凯南也不赞成。他在1997年纽约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致命的错误》文章,表达了他对北约东扩的强烈反对。他直言不讳地说,扩大北约将是整个后冷战时代美国政策中最致命的错误。俄罗斯人不会相信对美国保证没有敌对意图,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威望和安全利益受到负面影响,而这种威望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头等大事。当然,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作为既成事实的扩张,但他们将继续视其为西方的一种抗拒态度,并可能会在别处寻求为自己提供安全和保障。
乔治·凯南已经去世了,如果他不去世,他肯定说,你看我当时的判断是多么具有前瞻性,我的建议你们没有听,现在应验了吧。因为他认为,北约东扩这是一场新冷战的开始,他预测俄罗斯将逐渐做出相当负面的反应,这个问题将影响他们的政策,北约扩张是一个悲剧性错误,这毫无理由,没有人真正对其他人构成威胁负责。他认为,北约东扩就是在对俄罗斯构成威胁,他作为前驻苏联大使,新冷战的提出者,虽然长电报奠定了美国对苏联政策的基石,但是他后来坚决反对北约东扩。
二、俄罗斯经历长期东张西望后的选择
俄罗斯曾经站在东西方的十字路口,既想脱亚入欧,又想东西兼顾,这次俄乌冲突实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次彻底的釜底抽薪,力图把俄罗斯推向悬崖。
在北约东扩开始的时候,其实俄罗斯是非常想加入北约的,也非常想和北约进行合作。1995年俄罗斯加入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签署了北约和俄罗斯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度的框架文本,与北约建立了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2000年,普京邀请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访问莫斯科,2001年北约在莫斯科开设情报站,2002年北约在莫斯科设立军事使团。从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四次提出加入北约,其中第一次是叶利钦提出的,后面三次都是普京提出的,但都被北约拒绝了。北约说北极熊进入澡盆,会破坏我们的设施,而且北约认为,如果俄罗斯获得了欧洲的资格,欧洲在文化和理念上的同质性就会被破坏,就会动摇欧盟合法性的基础。实际上,整个北约或者说美国始终就没有接受过俄罗斯,只是准备发动针对俄罗斯的颜色革命,只是想颠覆俄罗斯的政权,只是力图推进俄罗斯的解体,但是并不准备接受俄罗斯。
当时西欧甚至有一些人对俄罗斯的定位很荒谬,说俄罗斯是亚洲荒原上成吉思汗的子孙,成吉思汗曾经打到了莫斯科,在那儿也占领了200多年,对俄罗斯文化有很深的影响。欧洲或者是美国实际上始终都没有接受过俄罗斯,没有接受过俄罗斯的文化,没有接受过俄罗斯的历史,没有接受过俄罗斯的政治,也没有接受过俄罗斯的人民。所以,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日深,或者叫战略互信,或者叫战略捆绑,纯粹是被美国把两个大国逼到一起的,或者说是绑定到一起的。这既不是中国去刻意寻求的,也不是俄罗斯刻意寻求的,俄罗斯的战略只能这样选择,美国和北约的战略挤压,使俄罗斯很难作出第二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