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第一期 把脉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势 献策“十二五”中国经济发展
- 时间:2011-01-18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摘要】在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主论坛上,与会代表分析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势,认为世界经济总体处于缓慢复苏、深度调整和全面转型之中;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十二五”期间,应更有效率地用好外汇储备,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抢占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2011年1月15日,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在中国大饭店举行。在主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致辞。围绕“把脉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势”主题,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遵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等先后发表演讲。
一、世界经济总体处于缓慢复苏、深度调整和全面转型之中
曾培炎指出,世界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迅速探底和艰难复苏之后,2011年将继续在曲折中缓慢增长。美国持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以及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热钱冲击、资产泡沫与通胀压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应把握好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趋利避害,有所作为,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刘遵义认为,在世界经济新形势下,中国的外贸不应该过度追求顺差,而是追求进出口平衡;外汇政策不应是强调创汇,而是如何更有效地用汇。
二、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曾培炎指出,当前我国物价水平高企,资产价格泡沫居高不下,通胀预期正在形成。今年有必要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防范输入型通胀。要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防通胀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物价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地发展。
厉以宁指出,当前我国遇到的通胀形势是个新问题,属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其主要由四种原因造成:首先是原材料短缺而价格上涨,其次是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起整个成本上升,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引起物价上涨,最后是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对于此类通胀,紧缩的宏观政策并无多大作用。他解释说,宏观紧缩政策不能解决原材料的短缺,也不能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更不能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消除掉,可能对房价的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既然已经上升了,成本还在推动着总价格的上升。
贺铿认为,通胀压力加大,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隐藏的债务风险加大,部分城市房地产泡沫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加大,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就业压力加大等因素有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出现滞胀。可从六个方面加以应对:一是将当前宏观管理由需求管理为主,转向供给管理为主;二是实行紧财政、宽货币政策;三是下力气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四是稳定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扩大外需;五是尽快出台房产税;六是转变执政理念,将以GDP增长为经济发展目标转变到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目标。
三、多种途径解决我国外汇储备过多问题
戴相龙指出,中国外汇储备过多,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可考虑中央财政发行短期债券购买外汇,既能解决市场货币供应量过大问题,也不至于增加财政赤字。刘遵义建议减少外汇流入,对于希望在中国境内做直接投资的境外企业,可以考虑给其贷款,鼓励其用人民币结汇;同时放宽资本流出,如放松目前每个公民每年只允许汇出一万美元的限制。此外,还应鼓励海外旅游和海外留学。
四、设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创新
张晓强指出,金融危机之后,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多国促进经济复苏、抢占下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选择,新兴产业发展将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国家发改委拟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立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以吸引社会多元投资。此外,还在研究流转税、所得税等环节的支持政策,研究完善地方税政策,以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