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第二期 分析宏观经济形势 解读宏观经济政策
- 时间:2011-01-18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摘要】与会专家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表现良好,“十二五”时期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2011年1月15日召开的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分论坛一的主题是“2011年国内宏观经济”,来自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十位嘉宾围绕“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解读宏观经济政策”两大主题进行了讨论。
一、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表现良好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表现良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2010年中国经济有三大亮点:一是经济由回升向好转入平稳较快发展的正常轨道;二是内生性增长机制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三是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专家们也指出了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物价上涨影响中低收入者福利,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工业增加值率低,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等。
二、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展望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认为,2011年我国完全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优势有三:一是经济总量已跃至全球第二,二是宏观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三是对转变发展方式的认识加深了。但他同时指出,我国在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方面缺乏经验,这增加了抑制通胀工作的难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则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后,潜在增长水平会逐步下调,基本原因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储蓄率降低,会带来投资率下降,另外劳动力成本将明显上升。基于出口和投资增长都将有所回落这一判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降至8%甚至以下。
2011年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吕政认为,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关系,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资产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的关系,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发展房地产的关系。王一鸣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调整之间是有矛盾的,如果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必然要以适当放缓速度为代价,而且中国也没有条件继续支撑高增长;如果强行保持高增长,必然带来通胀压力的持续化。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同时要把改善民生建立在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郑新立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海外投资力度等来实现。
三、解读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认为,2011年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治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认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总格局是积极和稳健,基调是反通胀,而非保增长。他预计“十二五”时期会在稳健的基调上维持这种积极财政政策。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由此引发的财政风险,他认为,这些问题早就存在于经济体之中,要通过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副司长曹文炼认为,201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控制总量,并使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到实体经济,加大信贷结构调整。
针对目前出现的提高通货膨胀容忍度的观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认为,这种观点非常有害。如果人为抬高通胀警戒线,势必增强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他认为,2011年物价水平大幅上涨的基础并不存在。张立群也认为,2011年无论是食品价格、工业消费品价格,还是工业生产资料价格,都有微幅上涨的趋势,但涨幅不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