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第三期 2011年中国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经济形势的对策

  • 时间:2011-01-18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摘要】2011年1月15日下午,国内知名专家在“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第二分论坛上,围绕“把握国际经济趋势”、“聚焦国际经济热点”两个议题展开讨论。2011年中国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应着重发展服务贸易,采用“人民币渐进升值+渐进增加工资”的组合策略,同时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011年1月15日下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中国经济年会”第二分论坛,演讲嘉宾分别围绕“把握国际经济趋势”、“聚焦国际经济热点”两个议题展开讨论。国经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国经中心常务理事、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张祥,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谷源祥,国经中心首席研究员樊纲,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隆国强,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所长李向阳,国经中心《全球化》杂志总编辑牛铁航,国经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国经中心研究员张永军等先后发言。

一、中国将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

张燕生认为,美国应承担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责任,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导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中国顺差主要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顺差。

魏建国指出,2011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将更加严峻和复杂,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用工成本提高、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对中国外贸的负面影响将在2011年第一季度逐渐显现。

樊纲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主要来自各国的美元存量而不是增量,问题表现在美元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国际热钱不对称流动,世界不平衡复苏等方面。

谷源祥认为,美国是否继续出台第三次、第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决于美国经济在2011年上半年是否能够加速复苏,高失业率是否会持续下行。

曹远征指出,世界经济政策不平衡风险带来三大问题:全球流动性泛滥,各国金融市场将出现动荡;欧洲受债务危机影响,复苏进程面临考验;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汇率波动将会很大,且方向暂看不清楚。

张永军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会造成欧元区解体和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原因有三点: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原因和影响与国际金融危机有明显区别;二是欧元对欧元区整体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失业率上升幅度较小;三是危机加速欧元区改革。

二、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对策建议

张祥表示,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一轮全球化重心将向服务业转移。中国应着重发展服务贸易,利用全球化提高软实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徐洪才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根本原因是中美两国经济结构问题。美国消费过多、储蓄过低、货币滥发和产业空心化;中国的问题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和要素价格偏低。中国应采取“人民币渐进升值+渐进增加工资”的组合政策。

李向阳分析,未来亚洲货币合作仍是危机驱动型的合作,属于功能性合作,而不是系统性合作,合作前景取决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短期内不会根本变化,美元将继续为世界提供流动性。

牛铁航建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应致力于通过超主权货币(SDR)等方式,防止美元滥发、超发;智库机构应研究对策,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工作。

隆国强认为,中美合作大于竞争,互补性要远强于竞争性。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将增加非美货币升值压力。未来一段时间里,人民币汇率政策变化有更大和灵活的空间。

张蕴岭强调,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迅猛,原因是中国自身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以及东盟自贸区建立。亚洲经济正在构建一个以中国和印度为核心的新的增长机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