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和影响前所未有——经济日报

  • 时间:2022-10-28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2022-10-2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月26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157期“经济每月谈”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回答了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总体目标以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报告对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部署,都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开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从自身国情出发,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长期探索实践和创新突破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王一鸣说。

王一鸣表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百废待兴。当时的情况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党提出要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中国工业化是从学习苏联模式起步的。在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后,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随着计划的实施,苏联模式的缺陷也暴露出来。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经过大量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后,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意义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个阶段的探索虽然经历了曲折和艰辛,但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化国家,为改革开放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部署。1987年8月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明确阐述了“三步走”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党创造性地用“小康”这一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概念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王一鸣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确立了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理解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需要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到世界大格局中去观察。”王一鸣表示,“地理大发现”特别是西方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力量通过殖民扩张,事实上把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卷入到了世界资本主义文明体系中。由于西方率先推进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现代化,以至于有人往往把西方化、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代名词和同义语。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道路与进程完全取决于特定民族处身其中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现代化的任何普遍性只有通过每一个民族在其社会历史中的具体性,才可能得到现实的展开和特定的完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不同,现代化也应有不同的模式和标准。一个国家或民族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模式,归根结底要看是否符合自身实际,能否解决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王一鸣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国发展和繁荣进步创造了根本前提,而且打破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思维定势,改变了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展现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世界现代化多元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否认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王一鸣表示,对于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首先,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要达到先进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动态的,我们要达到的是2035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为建设为中心,确保中国经济以比现在中等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增长。第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的普遍特征也一定是科技的现代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已经从十年前的第34位跃升到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要进入到创新型国家前列,那么科技研发投入、科技进步也要以比现在前10名的西方经济体更快的速度增长。此外,现代化也应该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更加和谐,这些都是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那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王一鸣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王一鸣表示,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此巨大规模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其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这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和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14亿多人口迈入现代化,将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也将重塑世界现代化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王一鸣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两极分化。当然,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共同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一个先富带动后富的历史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王一鸣表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现代化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精神文明的发展。我们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更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王一鸣表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超越,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王一鸣表示,中国不会走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西方现代化模式蕴含的殖民扩张的基因。中国坚持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王一鸣表示,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都需要现代化的人来建设,现代化的成果也将最终转化为人的素质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全面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确立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的全面发展”,将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