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市场频发预警信号 肉牛产业链调整升级在即

  • 时间:2024-05-30

发表于《价格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2


——兼析2023年以来我国牛肉价格下行的原因

张秀青



内容提要:肉牛养殖是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2023年以来,由于牛肉市场价格持续下行,我国肉牛产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将表现出产能增速放缓、区域集中和规模化水平提升以及下游渠道升级等趋势,但创新升级、降本增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应该理性认识,坚持市场导向,适当政策扶持,引导牛肉产业升级提效。

关键词:肉牛产业;牛肉市场;牛肉价格


牛肉作为优质高蛋白的代表颇受我国居民喜爱,消费量不断增长,国内市场价格保持高位,肉牛养殖已成农民增收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2023年,我国牛肉市场价格持续下行、跌幅较大,大量养殖户亏损甚至退出,肉牛产业发展遇到较大冲击。进入2024年,肉牛市场形势和肉牛产业将如何发展?这是社会较为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全面分析2023年以来我国肉牛市场价格下跌形势和原因,并研判未来市场和产业发展趋向,聚力促进肉牛产业“爬坡过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2023年以来我国牛肉价格波动特点及产业供需分析

(一)2023年以来我国牛肉价格变动特点及趋势判断

对于我国肉牛产业来讲,2023年是个分水岭。2023年之前,由于我国牛肉需求旺盛且供给提升缓慢,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国内牛肉市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进入2023年,这种上涨势头戛然而止,开始掉头下行。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3714日,全国牛肉大宗价和平均批发价分别为50/公斤和71.28/公斤,较2023年初分别下降24.2%8.3%。与之相比,2021年、2022年,全国牛肉大宗价和平均批发价基本稳定在66/公斤和77/公斤左右。为了提振国内牛肉市场,2023727日,国家开展年内首次冻牛羊肉收储1800吨,1010日。国家再次启动牛羊肉收储5400吨,同期国内猪肉价格上涨,7月末开始国内牛肉价格相继上涨,10月份之后又转而下跌至今。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42月,全国牛肉大宗价和平均批发价分别为65.8/公斤和77.8/公斤,较7月低点上涨31.6%9.1%,但仍低于2023年初的18.5%10.3%。总体看,国内牛肉价格回升势头还相对较弱、上涨动力不强(如图1)。


1 我国牛肉市场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注:灰色部分为2023年至今的情况


(二)透析牛肉价格波动背后反映的肉牛产业供需失衡问题

1.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短期难有起色

2011-2022年,我国牛肉人均消费年均增速达4%以上,牛肉供给不足几乎成为市场共识。但是,进入2023年,这个市场共识突然被打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乏力波及牛肉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有6个月的CPI同比为0或负值,有7个月的CPI环比为负值,消费呈现疲软态势。再加上牛肉价格较高且60%以上依赖户外消费,牛肉消费比较低迷。2023年,牛肉消费量为1026万吨,同比增长3.9%,低于2020-2022年年均增长5.6%水平①。另据调研,20231-6月份,某商业集团旗下超市牛肉销量1700吨,销售金额1.0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2.7%19.8%。超市管理人员反映,牛肉促销打折到每斤19.9元,仍然卖不动,这在以前很难想象。

2.国内外价差驱动牛肉进口激增,库存挤压较多

由于国内畜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不高,肉牛养殖成本较高,国内市场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且国内供需缺口又较大,这使得我国牛肉进口快速增长。根据海关数据,2011-2022年,我国牛肉进口量由2.02万吨提高至268万吨,年均增速高达59.4%,进口依存度由0.3%提高到25.1%2023年,我国牛肉进口量再创新高,达到273万吨,同比增长1.8%,增幅显著收窄;牛肉平均进口价格从每千克5.49美元降至4.86美元,累计降幅11.5%。进口牛肉价格基本是国际市场价格1/3-1/2,与国内活牛价格持平,即使加上运费、关税、增值税,进口牛肉价格依然优势显著。

此外,新冠疫情期间,一些贸易商突击囤货,甚至不惜用杠杆资金大量进口,20227月和8月的单月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7万吨。但是,当时国内新冠疫情形势并未根本扭转,部分地区港口作业人员短缺、高速封闭,牛肉物流阻滞,只能入库冷冻贮藏。进入2023年,疫情虽已经过去,但消费仍然乏力。2022年上半年冷藏的牛肉已经临期(通常冷冻牛肉储存期为18个月左右),贸易商不惜亏本抛货,加速市场价格下行。这是多年来未有的现象,市场行情起伏,行业竞争加剧,牛肉贸易商稳赚不赔的时代过去了。

3.国内牛肉产能提升、出栏集中

由于投资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繁育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2023年之前,我国牛肉产量一直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因此,一些国内企业斥巨资进军肉牛养殖行业,甚至通过大量进口母牛在国内繁育以期快速增加国内供给。

特别是近几年,国内肉牛养殖企业从新冠疫情恐慌中恢复过来,20214月,国家又出台了《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②,国内企业养殖肉牛的热情持续加温,大量从国外进口母牛。根据海关数据,2021年、2022年,我国进口活牛分别10.7万吨和10万吨,较2020年均增长近40%,以成年母牛平均350公斤/头计算,两年折合进口活牛超过60万头。同期,我国肉牛存栏量再创历史新高。据统计,2020-2022年,我国肉牛存栏量从7685.1万头增至10216万头③,年均增幅达到9.95%,显著高于近10年来4%的年均增幅。在前两年养殖规模扩大的情况下,2023年,大量肉牛相继出栏上市,牛肉产量达到历史新高753万吨,同比增长4.8%,高于2020-2022年年均增长3.4%的水平。同期,因奶牛产奶效率提升而遭淘汰的一大批奶牛也转做肉用,国产牛肉产量进一步增加,且上市量集中。

综合来看,2023年以来,我国牛肉市场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阶段性供需失衡。从需求端看,新冠疫情之后,全球市场复苏乏力,国内经济疲弱,居民消费不及预期,是此次价格下行的主要原因;从供给端看,一方面,牛肉进口量激增且疫情期间积压的库存集中出货,另一方面,我国牛肉产能提升较快且出栏较为集中。这也预示着国内肉牛产业将迎来一轮大调整。

二、未来两三年我国牛肉市场环境及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经过2023年的市场震荡,我国肉牛养殖场(户)、贸易商、屠宰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都经受了考验,被动增强了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这也酝酿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产业链调整,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将成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2024年牛肉市场价格还将弱势运行

从供给端看,2023年国内较大的牛肉库存会逐渐消化,不会对2024年市场形成较大压力。但是,当前肉牛存栏处于历史高位。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4年一季度,国内牛肉产量增长3.6%。同期,牛肉累计进口量77.1万吨,同比增21.7%。其中,1月份进口30万吨,创有记录以来单月进口之首。当然,这里面有中国对自澳大利亚进口的牛肉产品首月实施零关税的原因[1],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较大的国内外价差。未来1-2年内,由于部分养殖户退出,牛肉产量增幅收窄,牛肉市场价格会受到一定支撑,但仍将承压弱势运行。

从消费端看,国内消费需求有所回升但恢复势头仍待观察。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数据,2024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但是,人均消费1220元,同比增长40.6%,比2019年同期增长31.7%20242月的CPI同比为0.7%,在经历连续4个月的同比负值后回正。可见,我国消费需求有起色。作为以户外消费为主的畜产品,牛肉消费的景气水平也又好转。据某大型商超提供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在肉类销售量下降10%的情况下,牛肉销售量却增长5%,但其中80%的冷冻牛肉为进口。可见,在国内消费有所复苏的情况下,国内餐饮企业和消费者更偏向选择价格便宜的进口牛肉,国产牛肉销售压力仍然较大。综合供需双方的情况,2024年,国内牛肉价格回升的势头还较弱,但上涨动能正在蓄势之中。

(二)养殖成本高企使得产能增速放缓

不同于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草原和饲草料资源丰富的国家,我国肉牛养殖以小规模专人看管的围栏或舍饲为主,养殖成本较高(刘强林和王菲,2015;张相伦等,2019)。近年来,随着人工、土地、物料等价格的提升,肉牛养殖成本不断抬升,比较效益不断下降。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2年,中国散养肉牛的产值、总成本和净利润分别为18027.83/头、13726.27/头和4301.56/头,2011-2022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8.17%7.96%8.87%。然而,近几年,散养肉牛的养殖成本增长快于产值提升,净收益开始下降。2019-2022年,中国散养肉牛的产值、总成本和净利润年均增速分别为4.62%5.45%2.16%,与2011年以来的年均增速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净利润增速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从成本利润率的波动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我国散养肉牛的成本利润率先从2011年的28.57%提升至2019年的35.58%2021年降为26.81%2022年也仅回升至31.34%

2 2009年以来我国散养肉牛的成本收益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2010-2023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在肉牛养殖的总成本中,物质和服务费用占9成以上,包括精粗饲料、仔畜费、水电煤、防疫等费用。在肉牛产值增幅下降的情况下,肉牛养殖的饲料成本大幅攀升。2011-2022年,我国散养肉牛的精饲料成本和青粗饲料成本年均增速分别为8.49%7.46%,而2019-2022年增幅进一步上升,分别为12.88%10.98%。这直接推高了肉牛养殖的总成本,抬高了行业入门和经营门槛。20226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肉牛养殖成本也相应下降,然而成本降幅明显小于牛肉市场价格降幅,许多养殖场(户)亏损,很多难以坚持的母牛养殖场(户)和肉牛育肥户纷纷退出,“咬牙”坚持的养殖场(户)也谨慎补栏。根据经验,农产品成本的变动经常表现为“涨的快、跌的慢”“涨的多、跌的少”,对价格形成刚性的支撑。未来1-2年内,由于市场价格难有大幅回升,肉牛存栏增幅也将受到抑制,产能提升速度将放缓。通过此轮价格波动,我国牛肉产业必须转型升级,某些养殖场(户)“将饲料往牛圈一撒,吃一半浪费一半”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通过适度规模化养殖、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才是正途。

(三)产区不断集中和规模化水平提升

随着市场和比较收益的变化,肉牛产业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我国肉牛产区主要分为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四个区域。其中,中原优势产区包括河北、安徽、山东、河南、湖北五省;东北优势产区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自治区);西北优势产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五省(自治区);西南优势产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和广西五省(自治区)(任继周,2021)①。多年以来,我国肉牛优势产区正在由中原优势产区独大向东北、西北和西南优势产区转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原优势产区牛肉产量持续下滑,从2004年的312.3万吨降至2022年的183.1万吨,降幅41.4%,占全国的比重从2004年的56%降至2022年的25.5%2020年之前,中原优势产区一直居于四个优势产区之首,2020年之后已退居第二位。期间,东北、西北、西南三大优势产区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产量合计占全国的比重从2004年的45.0%增至2022年的64.4%2022年,牛肉产量同比增幅排前五位的省(自治区)包括吉林、广西、宁夏、四川、内蒙古,产量合计占全国的25.4%,全部位于东北、西北和西南产区。2023年,受养殖比较效益趋弱影响,预计中原优势产区占比将继续下降,其他三大产区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如图3)。


3 2004年以来我国肉牛主要产区产量比重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肉牛养殖的规模化水平虽然整体较低,但呈现缓慢提升态势。2022年,我国肉牛出栏1-9头的养牛场(户)占比高达92.6%,但已较2007年下降4.15个百分点;出栏10-49头的比重为6%,较2007年上升了3.23个百分点;50-99头的比重1.1%,较2007年上升了0.7个百分点;100头以上的比重占比较低,虽有提升,但相较于2007年提升幅度微小(如表1)。根据《安格斯》杂志收集,全国肉牛养殖前20名的养殖牧场集团,如重庆恒都、中禾恒瑞、甘肃康美等,拥有出栏数46.6万头,仅占全国存栏量的0.6%,而美国前20位肉牛养殖企业存栏占比超过一半,可见我国肉牛养殖的规模化水平极低,更是缺少大型甚至超大型牧业集团。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国内牛肉市场价格低迷持续,一批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户)因难以为继而退出,规模化水平还将继续上升,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养殖场(户)提高饲料收储运、粪尿收集加工处理等机械化水平,以降低人工等成本。

1 我国肉牛养殖不同规模场(户)年出栏数占比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畜牧兽医年鉴》


(四)屠宰加工和消费渠道不断完善升级

当前,在市场行情下行通道中,养殖端进入屠宰加工及后续环节的路径发生了一些变化。通常,养殖场(户)通过基地、合作社、经纪人等途径进入屠宰加工企业,然后进入后续分销、零售环节。当前,由于养殖效益不高,一些养殖(场)户为了绕开肉牛经纪人从中压级压价,自行联系个体屠宰企业进行屠宰,再自行联系销路或者直播带货,以赚取相对更高的收益。根据对养殖户的调研,2022年,卖出一头活牛可获利润5000元左右;由于2023年要出栏的牛基本是2021年价格高点购入育肥的,2023年卖出一头活牛的利润几乎消失,仅可以打平成本,大量的中小规模户因中间商压价甚至每头活牛亏损2000-3000元不等。然而,在直接出售活牛亏损的情况下,自行屠宰出售牛肉可盈利2100/头(如表2)。总体看,我国的肉牛屠宰和加工企业以小规模为主,现代化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占比较低,但也形成了“屠宰加工企业带动养殖场(户)”的产业链发展示范模式,比如河北福成模式,实现了从饲料生产、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到肉制品销售的全产业链运营。随着我国肉牛产业链的不断调整升级,这类集团化养殖企业通过控制屠宰和加工环节,从而实现向上向下延伸至全产业链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2  2022年与2023年国内牛产业各环节价格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