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第二期 直面挑战 寻找世界经济发展新突破

  • 时间:2012-01-16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摘要】与会专家认为,来自欧元区、美国经济等的风险因素使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但挑战中仍存在以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增长潜力为推动力的积极因素。专家们为应对挑战提出了对策建议。

2012年1月14日上午,在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上,与会专家围绕“把握全球经济趋势”、“聚焦国际经济热点”两个议题进行了讨论。

一、全球经济仍存在下行风险

专家们认为,2012年世界经济仍存在下行风险,风险主要来自欧元区、美国经济、新兴经济体以及国际货币制度。

美国经济。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表示,2012年虽然美国经济会缓慢复苏,但幅度不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认为,美国经济出现好转,与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有关,但这个滞后效应是否能够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复苏,还需要观察。

欧元区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隆国强认为,2012年,欧盟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增长会下滑。北京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贺力平指出,2012年全球经济最大风险是欧债危机和相关问题。

新兴经济体。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2012年国际流动性继续逆转,国际资金从新兴市场经济体向欧美回流,不能排除在发达国家没有摆脱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金融危机蔓延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可能。

国际货币体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强调,当前金融危机实质是国际货币制度危机,如果不能采取有效办法限制美国、欧洲、日本滥发货币,国际金融的货币风险将永远存在。

二、要在动荡的世界经济中捕捉积极因素

与会专家认为,虽然全球经济仍存在下行风险,但在动荡的世界经济中要看到积极因素,发挥增长潜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樊纲认为,欧美经济没有那么差,没有出现真正的衰退,世界新兴国家还有一个相对正常的增长,中国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刘遵义认为,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已开始与欧美经济局部脱钩,世界开始迈向多元货币国际结算制度,欧美经济不可能对中国经济前景构成决定性的负面冲击。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建业认为,欧元区危机有助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国际化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经济格局,未来10年、20年将是世界经济中国化、中国经济世界化的时期,是诞生中国跨国公司、中国世界品牌的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指出,新兴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对国内金融机构进行改善,是确保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保持增长的重要因素,东亚是今年和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

三、中国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对策建议

强化自身实力,做好应对准备。刘遵义建议,中国应当加紧扩大石油储备,以防万一。樊纲建议,开发中国自己的市场,下更大力气做好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钱颖一建议,保持清醒头脑,关注新兴经济体负面风险,为防止可能出现最糟糕的情况,中国应预先做好防范准备。

把握机遇,开拓国际市场,灵活应对外部挑战。隆国强建议,当外部面临危机时,一方面要继续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把握这个难得的机遇,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全球的资源,获取技术和研发能力,甚至获取一些国际品牌,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张蕴岭建议,中国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不可不重视,必须盯住它,但也不要太担心,我们也可以有一系列新规则进入。同时,巩固东盟在世界的地位,继续推动东亚地区各种形式的合作。

(会议简报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