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通讯》2011 第7期

  • 时间:2011-08-08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目   录

工作动态

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开幕············································· (2)

国经中心成功组织媒体联合采访基辛格博士························· (5)

曾培炎倡议在G20框架下建立全球能源资源市场稳定机制 (7)

国经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成立暨揭牌仪式举行··· ······(9)

魏建国秘书长会见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执行董事 ·······(12)

陈永杰副秘书长会见罗马俱乐部前秘书长··························· (12)

国经中心举办第二十四期“经济每月谈”活动··················· (13)

专家论点

李克强:完善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 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14)

曾培炎: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16)

基辛格: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 ···(20)

郑新立:新兴经济体是拉动全球经济稳定复苏的强大发动机···· ···(25)

国际交流····················································································· ··(27)


[工作动态]

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开幕

2011年6月25日,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开幕。这次峰会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峰会以“全球经济治理:共同责任”为主题,重点讨论了全球经济治理、世界经济形势和通货膨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峰会还举办了“能源安全与核能、产业转移与重构、资本流动与投资环境、全球经济治理与智库作用”等专题论坛。来自各国的智库代表、中外专家学者、政界人士和企业家50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会前接见了部分会议代表,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李克强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应继续坚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方向,坚决反对和抵制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系。各国要对经济复苏过程中的财政金融和通货膨胀风险保持警惕,将全球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加强对资本流动、金融创新的监管,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李克强认为,南北差距是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南北问题应该引起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李克强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愿意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李克强还介绍了中国 “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思路和近期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国务院前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主持了峰会的开幕式。曾培炎表示,当前,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在经济复苏进程中出现了阶段性疲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也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全球经济仍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繁荣与危机同在,发展与曲折并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应对所有挑战,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在全球性危机和突发事件中独善其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秉承“同享人类智慧、共谋全球发展” 的理念,凝聚全球智慧,研究探讨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之策,为促进世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峰会的主论坛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英国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波兰前副总理科沃德克、日本前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南非前总统府部长帕哈德、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和国际能源署署长田中伸男等发表了主题演讲。

2009年7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曾在北京召开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主题是“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展望”,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和建议,受到了国内外各届人士的高度关注与好评。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本届峰会的召开将起到消除误解、沟通思想、凝聚共识的作用,将成为全球智库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将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朝着包容、有序、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做出新的努力与贡献。

(原载自人民网)


国经中心成功组织媒体联合采访基辛格博士

2011年6月25日下午, 前来北京出席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接受了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组织的媒体联合采访,他就中美关系、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等问题回答了中央电视台、全球化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财经、瞭望、中国网等媒体记者的提问。

基辛格博士认为,中美一旦相争势必迫使世界其它国家面临抉择,进而造成全球性对抗,最终结果将是两败俱伤。唯有通力合作,中美方能共生共赢。当前,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非全球合作无法解决的新课题进一步增强了中美合作的必要性。中美两国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发展互信互惠的双边关系,通过外交磋商途径有效管理双边分歧。由于某些媒体不负责地大肆渲染,部分美国民众对中国崛起心存疑虑,认为两国关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冲突。中美两国应当针对当前共同面临的问题寻找合作的切入点,使两国人民切身体会到中美合作共融带来的实惠,改变偏见,消除疑虑,促进中美关系平稳健康发展。

国经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出席并主持本次联合采访。


曾培炎倡议在G20框架下建立

全球能源资源市场稳定机制

7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会议”在澳大利亚珀斯召开,国务院原副总理、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曾培炎发表演讲。他说,为了防止能源资源价格大幅波动引发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应当在G20框架下建立全球能源资源市场稳定机制(Global Mechanism for Stabilizing Energy and Resources Market, GMSERM)。

点击看大图

曾培炎说,全球资源供应及定价已经相对集中在少数企业。资源纷争经常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的起因,国际能源资源问题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金融投机活动增多,一些能源资源价格脱离基本供求关系,出现剧烈波动。他指出,资源需求国和供应国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共赢关系,能源资源价格快速攀升,不但影响了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而且威胁到全球的经济复苏和稳定。面对脆弱的全球资源供需关系,很难保证不会引发下一次全球性危机。

曾培炎倡议,建立全球能源资源市场稳定机制,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一道纳入G20峰会讨论的范围。在G20框架下,经过各方充分协商,制定必要的规则,建立公正、合理、有约束力的多边协调机制,使全球能源资源供求更加安全、稳定、可持续。能源资源市场稳定机制与国际金融体系和自由贸易体系互为支撑,共同履行全球经济治理责任,防止出现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曾培炎还倡议,以博鳌亚洲论坛为平台,开展能源资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对话。这个平台的特点是具有广泛性,参与者包括各国能源资源主管部门、产业界、学术界人士。议题的设置可以比较宽泛,包括能源资源政策、市场建设、定价机制、运输通道安全、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监管,以及新能源资源的应用等。通过对话减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供需之间更多共识,同时为建立全球能源资源市场稳定机制提供智力支持。

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会议”的议题涉及亚洲经济转型、全球能源供应、资源价格、核电发展、钢铁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低碳经济、中澳合作等广泛的内容。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福田康夫,以及来自各国的300多位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出席了会议。

(原载自博鳌亚洲论坛网站)


国经中心举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成立暨揭牌仪式

2011年6月2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成立暨揭牌仪式”在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期间顺利举行。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博士后导师曾培炎同志出席揭牌仪式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博士后导师王春正研究员主持博士后工作站正式成立暨揭牌仪式、并代表CCIEE讲话。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杨志明副部长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司吴剑英副司长宣读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文件。CCIEE博士后工作站主任汇报了博士后工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博士后指导教师34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8名。博士后工作站秉承“创新、求实、睿智、兼容”的理念,围绕CCIEE的研究、交流和咨询的三大任务,紧紧依托CCIEE优势资源,着力加强国际国内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工作,科学培养国际战略、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全球经济治理、区域经济、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宏观经济、经济模型与预测、产业政策等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的博士后人才。

应邀参加博士后工作站揭牌仪式的领导同志还有CCIEE执行副理事长、博士后导师厉以宁教授和刘遵义教授,CCIEE常务副理事长、博士后导师郑新立研究员,CCIEE秘书长、博士后导师魏建国研究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博士后导师宁吉喆研究员,CCIEE常务理事、博士后导师张祥研究员、CCIEE首席研究员、博士后导师樊纲教授。

国家发改委人事司孙霖司长、张予丹副司长,CCIEE党委副书记戴桂英也参加了揭牌仪式。


魏建国秘书长会见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

执行董事托马斯·伯恩斯

 2011年6月27日,魏建国秘书长在国经中心会见了来访的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执行董事托马斯·伯恩斯先生。国经中心交流部副主任许朝友、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国际治理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保罗·詹金斯、中国项目负责人陈宗义等参加会见。

魏建国秘书长欢迎托马斯·伯恩斯一行到访,表示希望双方从信息共享、研究项目、人员交流互访、共同举办研讨会等四个方面探讨合作。

伯恩斯先生祝贺国经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赞同魏秘书长的合作建议,表示双方可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合作开展研究。

双方表示将继续保持沟通,探讨合作计划。

陈永杰副秘书长会见罗马俱乐部前秘书长马丁·李斯

2011年6月28日上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在国经中心会见罗马俱乐部前秘书长马丁·李斯,翰林咨询顾问李高,国经中心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研究员曾少军等陪同会见。

马丁·李斯介绍了罗马俱乐部关注的研究领域,指出当前经济、资源、环境、气候方面的研究是割裂的、片面的,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综合研究。

陈永杰副秘书长介绍了国经中心的研究成果及举办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的情况,赞同马丁先生的观点,表示国经中心也非常重视资源环境与发展方面的研究。

双方均表示保持联系,探讨在相关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国经中心举办第二十四期“经济每月谈”活动

2011年6月29日上午,国经中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办第二十四期“经济每月谈”活动,本期主题为“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服务业发展”,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主持了本次活动。

围绕本次主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国经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国经中心博士徐伟先后发表演讲。与会专家认为,发展服务业不仅是近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长期战略的一部分。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税收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从局部地区、部分税目试点做起。

演讲结束后,专家们回答了听众和媒体提出的有关问题。国经中心研究部、咨询研究部、信息部研究人员,以及来自会员单位、企业、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专家论点]

李克强:完善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 

  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新华网北京6月25日电 25日,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他强调,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完善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和各国共同发展。

李克强就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出五点看法。第一,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对世界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也揭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不足之处。为提高经济危机防范能力,需要各国继续同心协力、加强合作,完善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在机制建设中,应遵循相互尊重、集体决策的原则,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愿意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二,完善财政金融体系是消除金融危机根源的关键之举。目前,导致危机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除,国际社会应加强对金融创新、资本流动的监管,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流动性合理稳定,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第三,实现经济健康复苏需要警惕全球性通胀风险。面对全球性通货膨胀等挑战,单靠个别国家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各国相互沟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既恢复和保持经济增长,又抑制和减轻通货膨胀。

第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全球化与自由贸易。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全面复苏的必要条件。国际社会应坚持经济全球化方向,坚决反对和抵制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系,使自由贸易的好处为各国人民所共享。

第五,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是促进世界持久繁荣的根本措施。国际社会应提升南北问题在全球议程中的地位,把支持欠发达国家作为促进世界经济平衡的重要任务,为之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源、更好的制度保障,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李克强还介绍了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要点和正在编制重点专项规划。他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围绕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我们将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致力于扩大国内需求,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使转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这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会给各国发展带来机遇。

(原载自新华网)


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 曾培炎

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以“全球经济治理:共同责任”为主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智库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开放平台,旨在探讨剧烈变动中的全球经济治理及其发展方向,这是值得重视的一次会议,也是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一件好事。

现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治理发端于二战结束后,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为代表的全球治理机制框架在美国主导下基本形成,美国在其中担当着领导角色;上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治理面临了第一次重大挑战——美元危机,之后诞生的七国集团(G7)开始在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发挥核心作用;90年代以来,G7的全球经济协调能力逐步下降,亚洲金融危机又一次暴露出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固有缺陷,呼唤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对话,在世纪之交成立了二十国集团并召开央行财长会议;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发达国家的治理机制已无法继续有效运行,无法应对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全球性问题,这加速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新一轮深刻变革,二十国集团(G20)逐步成为国际经济合作新的主要平台。先后举行的五次首脑峰会,使传统的G20机制开始具有了许多反映时代要求和国际力量变化客观现实的全新内涵,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新框架逐步形成共识,各国在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承担着共同责任,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的意愿需要得到更多反映,全球经济治理正从G7、G8主导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主导转变。

纵观近百年来的历史演进,全球经济治理的发展是一个由发达国家主导且不断出现问题、显露困境的历程,也是一个在新生力量影响下不断革故鼎新、自我扬弃的过程。在金融危机后的全新历史坐标下,尽管20国集团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和政策协调的主要平台,并已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化推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凸显了经济全球化的强势与全球经济调节的弱势并存这一经济治理矛盾,暴露出现有全球治理机制在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方面仍存在严重缺失,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全球经济失衡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国际金融、货币及贸易体系改革任务艰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加大,现有治理机制安排的代表性急需扩大、有效性亟待提高,明显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公平、不合理因素大量存在,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经济安全问题日渐凸显,货币、财政、粮食、能源、气候等多重危机接踵而至,贸易保护主义威胁持续存在,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等。这表明,全球化的世界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同舟共济的一艘大船,这艘大船所碰到的很多挑战,有些是预见得到的,有些不一定能预见得到,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为全世界这艘大船掌舵。世界治理需要更多的国家参与,既需要分担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应该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而现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变革已经迫在眉睫。

这场全球治理机制的重大变革,对于中国既是重要机遇,也是严峻挑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自身发展客观上需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更加开放的中国有意愿也有条件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世界与人类的共同事务中发挥更多建设性作用、承担与自身能力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责任。中国的参与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有利于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目前,全球经济复苏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从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出发,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协商合作,平等参与,尊重差异,共同努力,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加快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推进更加完善的全球治理规则和机制的形成,增强治理机制的包容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力争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全球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以及和谐世界的建设作出贡献。

我们始终认为,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各种全球性问题解决的出路不是“去全球化”或逆全球化趋势而动,也不能仅仅靠各国政府各行其是,而应加强国际间合作与共同谋划,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只有国际社会共同承担起全球经济治理的责任,才能真正破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球经济治理的困局,以全球治理应对全球挑战。这既是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发展的客观趋势,也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这也说明本次“全球智库峰会”得到世界范围内广泛响应的重要原因。我们坚信,独立于政府部门的民间机构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方面,能够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智库之间的思想碰撞是全球经济机制治理变革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其角色不可替代,其声音值得倾听。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尤其关注各国智库如何为实现更加稳定的全球经济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智慧,并希望通过此次“全球智库峰会”,为各国搭建一个讨论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的平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鼓励加强沟通协调,尊重彼此利益诉求,倡导合作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共担风险责任、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群贤毕至耀神州,精英荟萃动京华。预祝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圆满成功!期盼全球经济治理日臻完善!


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

——基辛格在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上的演讲

我非常荣幸来到北京出席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见到如此多的朋友和同事。2009年的时候,我有幸在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上发言。再次来到这里见到老朋友,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我们意识到世界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面临的诸多挑战具有复杂性,要求我们具备创造性地思考世界发展方向的责任感。

在讨论未来挑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的一个例子。英法战争之后,英国拥有全球财富的三分之一,英镑成为全球的主要货币。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战后一些高成本的社会政策大大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位。194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指出,出于责任以及自身国家利益,美国须带头为全球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创造新的条件,美国则以“马歇尔计划”及其他承诺作出了回应。接下来的30年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的作用和责任日益上升。

这段历史至少给我们如下四个方面的启示:第一,作为全球储备货币,既带来利益,也承担责任。责任之一就是确保审慎的经济政策。就英国而言,两场大战改变了英国保持审慎经济政策的能力,并最终导致其全球角色大大改变。第二,国际经济体系的过渡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第一个英镑结算协议是1947年达成的,几乎是英国经济实力最强盛的三十年后了。而从英国向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过渡直到1977年才实现。第三,国际经济结构包含着政治方面的因素。如果经济结构与政治现实不相适应,就不会成功。第四,从历史上来说,全球最大的债主,在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和繁荣方面既有责任,也有切身利益。1815年如此,1946年如此,今天也同样如此。

最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的复苏之路是不确定和不平坦的。此次经济危机导致在全球多地持续发生政治和经济动荡,使全球经济复苏变得更加复杂。

在美国,经济危机引发了自省和改革,包括对经济前景以及政府在美国社会和经济中的基本角色等问题的广泛辩论。美国民众和政党都在争论需要多大的政府以及谁为其付费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我对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可行的答案表示乐观,对我们能以历史上使美国领先于世界的力量和创造力应对挑战也表示乐观。但这是一个重新调整的过程,没有人认为我们会重新回到危机前的运行模式。

欧洲国家面临的挑战,既包括金融方面的,也包括理念上的。危机发生时,欧洲很多国家正处在一个放弃国家框架但仍未成为另一个政治实体的过渡阶段。欧洲已经历了一系列的债务危机,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紧缩以及一些新的借贷。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承诺改革以换取救援,但救援除了保持偿付能力之外,其实并无多大效果。但是,如同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一样,唯一可靠的方案可能是承认国家可以有许多的债务,当这一情况出现时,债权人和债务人均必须作出调整。我们的经验是,政治调整与其经济变革同样重要。没有国家能出于自身利益而永远保持紧缩,债权人有责任也有义务重构经济能够尽快复苏的条件。

另一方面,一系列的主权债务危机把欧洲政治和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摆上了桌面,即在缺乏共同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共同货币能够生存吗?欧盟机构特别是欧洲央行是否太超前于成员国,特别是为此买单的富裕国家?

中国自身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它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凸显了其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中地位的急剧转变。在我们探寻中国在全球经济秩序变革中将扮演什么角色之前,重要的是先看看中国实际已扮演的角色。有两大现实需得到承认:

第一,中国的发展是防止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进一步恶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并且为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个数字就可以支持这一观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分析人士预测,如果中国经济连续五年实际多增长1%,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0.4%。没有中国与美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相协调的成功刺激措施,这次大衰退可能已引发第二次大萧条。

第二,中国对金融稳定的承诺使全球市场免于进一步动荡。中国持续持有美国国债和其他债券,对全球金融体系恢复至关重要。

今天,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根据目前趋势,在未来一、二十年内很可能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一。它的金融资产组合正快速增长,它的经济触角通过贸易、直接投资、国际商业活动等方式也在快速增长。

所有这一切都带来了一些重要的转变。首先,中国的伙伴开始重视中国对世界经济前景的见解和看法,并认识到全球金融体系改革需考虑到中国日益上升的作用。在中国内部,过去几年经验给中国能创造性地应对危机带来了一种新的信心,并出现了如何让中国防止出现未来经济衰退的讨论,包括探讨一些能够减少中国对西方出口依赖的政策。

美国、欧洲和中国的所有这些转变正发生在一个发展变化的世界里。不断现代化的俄罗斯正在重拾其地区和国际角色。日本在经历了地震和核危机的打击后表现出的决心和精神赢得了世界尊敬。土耳其正经历快速经济发展和地区身份的转变,在某些方面重新扮演起作为东西方桥梁的独特历史角色。印度正将自己转变为增长和创新的中心,已成为亚洲和西方国家的重要经济伙伴。巴西在南半球的经济增长和政治革新中扮演领导地位,正从地区大国成长为全球大国。南非重新表现出的远见和活力已成为全球的榜样,它已经成为非洲大陆的一个主要经济引擎和政治样板。

所有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中表现都很抢眼,对全球复苏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习惯于世界经济增长极位于北大西洋的人们来说,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全新和更加多元化的世界。21世纪的监管机构需要将这些国家视为成熟的经济体和金融活动的中心。

但是,应当注意到,目前的国际经济体系本身越来越容易发生危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包括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务危机、美国储蓄和借贷危机,以及最近最终几乎如同1929年危机给市场带来严重动荡的美国次贷危机。尽管国际机构和各国决策者成功遏制了这些危机,但这并不能改变其强度和经济影响正在上升的事实。我们需要考虑潜在的原因,并探寻国际经济体系本身是否需要一次根本性变革。

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第一,在维护和支持全球经济稳定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符合最大债权人的利益。这对于未来的中国同样适用,如同美国和英国崛起为全球债权人一样。

第二,扩张的全球体系需要可靠的增长引擎。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发展国内市场以部分地取代不稳定的出口需求,而六十年前美国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即奉行一项旨在促进其本国中产阶级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这对于中国的未来财富和全球可持续的繁荣均至关重要。

第三,经济架构必须反映政治现实。一个稳定的经济体系(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只能建立在共同的政治谅解基础上。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政治学,经济学最终将会失败。

第四,任何架构都不能取代自由市场在一个新的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但市场在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都需受到监管。监管失灵使全球金融系统更容易发生危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领导力,以及坚强的政治框架。

我们正进入一个空前复杂的新时代。我们仍在寻求一个合作应对共同挑战和防范未来危机的总体框架方案。这一寻求过程包括适应一些新兴大国加入到国际体系当中。我们很幸运我们的中国主人主办了这次论坛,如此多国家的代表与会,他们的努力将有助于确定21世纪的世界秩序。

21世纪的政治艺术在于,每个国家都在一个国际框架内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同时避免形成对抗性的集团在资源与经济增长方面形成零和竞争。


新兴经济体是拉动全球经济稳定复苏

的强大发动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郑新立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三年来,由于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使世界经济避免了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的大萧条,出现缓慢复苏的迹象。但是,由于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性通货膨胀,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了新的冲击。如果说2009年国际贸易大幅度下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第一次冲击波,由美元贬值带来的通货膨胀可能是第二轮冲击波。正如日本福田地震一样,第一轮冲击波是地壳的震动,第二轮冲击波是海啸。第一轮冲击波使全球贸易下降了30%以上,第二轮冲击波可能使人们手里的美元资产被吞食掉三分之一以上,这一轮冲击波与上一轮冲击波相比,它的破坏性影响可能要大得多。通货膨胀,再加上欧洲、日本主权债务的困难,互相影响,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和增长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但是展望全球经济也有许多亮点,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良好。这五个国家的人口占全球的42%,而经济总量只占全球的18%,外贸总额仅占全球的15%,城市化率平均只有44%。这五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会产生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以中国为例,去年我们进口额是1.4亿美元,今年有可能达到1.8亿美元,未来五年中国进口总规模将达到12万亿美元,这对全球经济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拉动力量。二是中国国内市场未来五年将会迅速扩大。由于我们实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将由投资和出口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所以消费在未来五年将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去年我们国内市场销售额15万亿美元,未来五年将会扩展到30万亿美元以上。三是中国外汇储备将会逐渐拿出来一部分用于海外投资,中国逐渐成为海外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国。通过加快对国外投资,也能够帮助投资对象国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复苏。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中国在未来几年将会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发动机,加上“金砖五国”其他国家,再加上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相互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将会使全球经济尽快走向稳定复苏的道路,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国际交流]

2011年6月28日,波兰外交部经济外交司司长格泽高滋·高维希来访国经中心。

2011年7月1日,以色列外交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大卫·沃尔则一行与咨询研究部和合作部座谈。

2011年7月7日,美国辉瑞动物保健集团公共事务全球副总裁安德鲁到访国经中心。

2011年7月12日,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中国区总裁腾斐励一行访问国经中心。

2011年7月12日,华盛顿大学特约教授、美国驻华使馆前公使衔参赞艾坚恩到访国经中心,就中美政治和经贸关系与信息部、研究部同志进行学术交流。

2011年7月19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库珀访问国经中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