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第三期 增进互信 拓宽领域 务实推进中美创新合作

  • 时间:2012-08-08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摘要】2012年7月19日,第三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就“增进中美创新政策的互信”这一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中美两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两国创新领域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但中美两国创新合作共识大于分歧。双方代表就当前科技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创新发展、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美创新合作的可能领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当代科技新发展使得合作成为创新成功的重要基础

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劳拉·泰森首先提出创新的开放性问题,认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很少有一种技术是完全在一个国家里创造出来的,需要很多国家不同创新主体在一起合作。对此,通用电器集团副董事长庄睿思对中国自主创新政策表示出不理解。我方代表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对此作了回应,中国已确定到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国政府为此也实施了一系列的规划、政策和措施,其目的就是力图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在这方面两国目标是一样的。商务部原副部长马秀红指出,中国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过程中,美国的经验和做法都是中国学习的重点。中国的创新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绝不是从零做起,闭门造车。魏家福介绍了中远集团引进全球顶级专家、共同合作开发世界上第一个3000米水深深海钻井平台的例子。

中方代表同时指出,美国同样也有创新开放问题。当前尽管世界经济不景气,但以信息、通讯和能源技术革新、融合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使传统生产方式向数据密集型加工的生产方式转变,今后的创新不仅是原始的、基础的技术创新,更包含新的业务模式、新的服务交付方式等商业模式创新。美国很多方面对别的国家是开放的,但对中国开放还不够。这方面问题如果解决得好,中美两国合作的潜力更是巨大的。

二、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符合双方利益

对话中,美国全国商会副会长薄迈伦等继续保持对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问题的关切。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指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中美在国情和发展阶段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中国从有一定加工基础的国家向创新型国家迈进,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在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开放、更加充分竞争的环境方面,与美国的目标是相同的。美方代表承认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薄迈伦提出,中国专利数量越来越多,但有些专利谈不上有多大创新,这样会导致恶性竞争。迪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山姆·艾伦也表示,由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些美国跨国公司对将先进技术引入中国存在犹疑和担心。道康宁公司董事长贺睿德表示,美方不仅希望与中国大型企业合作,也希望中国的中小企业能参与进来,在一些具体领域开展合作。

张燕生指出,从创新链条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市场研究、管理和组织研究五个环节来看,前三个环节的创新人才和成果高度集中在美、日、欧三大地区,进入到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主要是后两个环节。目前,中国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还比较少。中国当前正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中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急待提高,中国真正能在技术和研发方面和美国开展合作的小企业并不多,这是中国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中美创新领域合作空间广阔

双方代表都认为,推进创新的不断产生和成果应用,是两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双方政府有必要共同建立一个应对共同挑战的研究平台,特别是在健康、卫生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现在美国一些企业研制生产出来的药物,不用说中国的普通民众,就是中国的富人患病也吃不起。在新能源领域,美国在页岩气方面有新突破,康菲石油公司董事长蓝睿谙提出中美这方面可以合作。另外,中国方面注意到,美国一个大学成功地用二氧化碳和水来创造清洁能源,这个技术可以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美可以在这方面开展合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