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提高”是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
- 时间:2009-11-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第一个转变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当前,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出口增长受阻。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对于化危机为机遇,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居民消费率过低,是当前国民经济中很不协调的重大比例关系。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4%,已降至改革30年来的最低水平。与历史最高水平的1985年52%相比,居民消费率下降了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居民消费率过低,对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一是广大居民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降低了国民经济宏观效益。二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引起生产能力过剩。2003-2007年,我国投资率年均42.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时期。2001-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40.6%,48.4%和11.1%,消费贡献率明显偏低,大批工业生产能力闲置,消费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三是政府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在最低消费支出中,政府支出所占比重,由80年代的21.6%上升到2007 年的27.3%。
造成目前居民消费率过低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2007年的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下降到45%的历史最低点,比改革以来最高水平--1985年的56%低了11个百分点。
其二,城乡、地区和个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制约了广大中低收入者购买力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差距最小的1985年的1.9:1扩大到2007年的3.3:1。县和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67.6%下降为2007年的32.3%。2005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0.64:0.65:0.6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0.65:0.59:0.93。全国职工工资占PDG的比重也由最高的1980年的17%下降到2007年的11%,且65%的职工收入水平低于平均线。全社会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在0.43以上,进入收入差距较大国家行列。
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扭转消费与投资失衡的局面,必须采取重大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消费率。建议制定一个"双提高"专项计划,用三年时间,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55%;把居民消费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50%。分别接近改革以来最高水平--1985年的56%和52%。如能实现这个调整目标,这就意味着每年将有5万亿元以上商品由投资和出口转为居民消费,人民生活水平将会有个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使扩大内需,特别是向扩大消费的发展方式转变真正得以实现。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通过预算、税收等调节杠杆,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比重,降低资本所得比重;在再分配中,提高居民收入比重,降低国家收入比重,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将国有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用于社保基金投入。二是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三是扩大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增加政府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扩大养老、工伤、失业保险覆盖面。四是调整投资结构,改善消费环境。五是整顿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六是合理引导消费预期,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七是促进房市、车市、股市联动、持续、健康发展。把房市、车市、股市培育为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鼓励扩大汽车消费;促进汽车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居民消费率过低,是当前国民经济中很不协调的重大比例关系。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4%,已降至改革30年来的最低水平。与历史最高水平的1985年52%相比,居民消费率下降了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居民消费率过低,对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一是广大居民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降低了国民经济宏观效益。二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引起生产能力过剩。2003-2007年,我国投资率年均42.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时期。2001-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40.6%,48.4%和11.1%,消费贡献率明显偏低,大批工业生产能力闲置,消费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三是政府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在最低消费支出中,政府支出所占比重,由80年代的21.6%上升到2007 年的27.3%。
造成目前居民消费率过低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2007年的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下降到45%的历史最低点,比改革以来最高水平--1985年的56%低了11个百分点。
其二,城乡、地区和个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制约了广大中低收入者购买力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差距最小的1985年的1.9:1扩大到2007年的3.3:1。县和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67.6%下降为2007年的32.3%。2005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0.64:0.65:0.6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0.65:0.59:0.93。全国职工工资占PDG的比重也由最高的1980年的17%下降到2007年的11%,且65%的职工收入水平低于平均线。全社会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在0.43以上,进入收入差距较大国家行列。
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扭转消费与投资失衡的局面,必须采取重大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消费率。建议制定一个"双提高"专项计划,用三年时间,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55%;把居民消费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50%。分别接近改革以来最高水平--1985年的56%和52%。如能实现这个调整目标,这就意味着每年将有5万亿元以上商品由投资和出口转为居民消费,人民生活水平将会有个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使扩大内需,特别是向扩大消费的发展方式转变真正得以实现。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通过预算、税收等调节杠杆,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比重,降低资本所得比重;在再分配中,提高居民收入比重,降低国家收入比重,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将国有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用于社保基金投入。二是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三是扩大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增加政府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扩大养老、工伤、失业保险覆盖面。四是调整投资结构,改善消费环境。五是整顿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六是合理引导消费预期,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七是促进房市、车市、股市联动、持续、健康发展。把房市、车市、股市培育为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鼓励扩大汽车消费;促进汽车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