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尽快扭转出口下降局面——第二期“经济每月谈”观点综述

  • 时间:2009-11-17

  【摘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实行沿边开放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对内"扩内需",对外"调结构";落实出口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政策,鼓励进口,通过平衡贸易获得贸易好处。

  近日,中心举办第二期"经济每月谈"。围绕"如何尽快扭转出口下降局面"的主题,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柴海涛、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等发表了演讲。研讨会由中心秘书长魏建国主持,中心总经济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志刚,委员黄海等同志出席。
  国际贸易形势严峻  稳定外需任重道远
  魏建国认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我国经济自身调整,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大幅下降,外贸形势非常严峻。预期未来几个月,外贸仍然难以改变下降趋势,全年外贸负增长基本成定局。从最近一两个月来看,国际市场有一定企稳迹象,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外贸数据出现环比增长。但总体而言,世界经济走出衰退、走向复苏的前景仍不明朗,虚弱的外需仍然是制约我国外贸走出谷底的根本因素,稳定外需依然任重道远。
  国际经贸格局出现新特点  稳定外贸需实施新战略
  柴海涛认为,金融危机使国际经贸格局出现了新变化,表现出四个特点。一是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将经历较长时期的低速增长。目前,全球金融市场趋稳,经济信心有所恢复,但短期内出现强劲复苏的可能性不大。企业自身复苏动力不足,发达国家失业率创新高,预计2010年美日欧失业率将高达10.1%、5.7%、12%。产能普遍过剩等情况将使得当前经济复苏非常脆弱且不稳定。未来三年,全球经济将维持低速增长。二是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地位上升,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升高。预计2009年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占国际市场份额扩大;预计2009年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优势依然明显,还是FDI的首选投资目的地;"走出去"迈上新台阶,高速增长势头将持续。三是危机过后美国将逐步恢复原有消费模式。短期内美国消费比重会下降。但长期看,美国消费驱动模式还将持续。只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没有改变,美国消费模式和增长模式就不会改变。四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将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压力。西方国家会以"全球经济失衡"对我施加压力;美欧倡导"绿色新政"削弱我国际竞争力;传统制造业领域,与新兴国家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基于以上国际经贸格局新特点,我国要按照"保市场、保份额"的要求,寻找稳定的对外贸易新动力。主要实行以下四方面战略:新兴市场战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构建后危机时代有利于我国的经济格局;区域合作战略,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加快与我经贸关系密切、互补性强的国家和地区建设自贸区;沿边开放战略,把提升沿边开放作为发展目标,以边境经贸合作区为抓手,依托口岸形成出口加工区、进口资源加工区等口岸经济带;海外拓展战略,通过各种形式"走出去",获取资源,拓展国际市场。
  经济复苏不确定  中国出口需破解两大难题
  张燕生认为,从外需形势来看,全球外需不会出现较快和根本性好转。原因在于,即使欧美日经济开始企稳,但中长期向好还比较困难,经济复苏道路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目前,中国进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主要有两个因素起作用。一是国家稳定外需、稳定出口的政策起了作用;二是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努力在起作用。但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影响严重,主要是欧美订单减少趋势越来越明显,客户违约率上升;输入型成本上升压力增加;资金很少进入中小企业,调整压力上升。目前,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出口订单下降两大难题。为破解这两大难题,一方面,要在有利有理有节基础上,针锋相对,使贸易争端在双边协商或多边贸易规则框架内得到合理解决;另一方面,通过与贸易企业、生产企业、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结成协作关系,共同开辟新兴贸易市场,既输出劳务,也输出资本,逐步提升我国企业"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综合运作能力。具体来说,一是要对内"扩内需",对外"调结构",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政策;二是解决中小贸易企业融资和风险防范问题,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三是继续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利用对外援助扩大出口,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四是鼓励国内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到海外投资建厂,进行本土化经营,进行海外并购,开拓跨国品牌;五是做好利用外资工作,增加我国FDI中实体投资比重。
  走出国际贸易认识误区  出口需建立长效机制
  张小济认为,当前拖累经济增长最大因素就是出口下滑,预计今年全年出口下滑15%到20%。目前,外贸问题存在以下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提高出口退税率没用,是补贴外国人。实际上提高出口退税率不是补贴外国人,这是个中性政策,目标是保市场,东西卖出去,政策目标就实现了。二是认为出口存在产能过剩,不应该保。其实产销平衡是计划经济思维,国际市场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是正常现象。三是认为没有外部需求、没有订单,政府政策都不管用。实践表明,政府政策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在全球贸易萎缩背景下,我国占主要发达国家市场的比重是增加的。这是保市场的政策着力点,会为将来发展创造好机会。当前出口政策要落实,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要保证出口退税足额、及时、稳定。国家应取消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恢复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统一负担的做法。二是要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要开放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三是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当前,企业贷款难,小企业贷款更难,出口小企业贷款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政府提供担保、实施特殊抵押政策是缓解矛盾的关键。
  宗庆后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靠欧美拉动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扩大内需,拉动自己的经济发展。对于出口企业,有的要保,有的干脆要放弃。出口稳定很重要,但我国出口产品大部分是外资企业生产,它们在中国市场上发挥不了优势,是依赖外国代理商下订单采购,没有自己真正的品牌和销售体系。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销售体系。出口退税增加并不是好的选择,应该通过政策鼓励进口,通过平衡贸易来获得贸易好处。中国外汇储备应该调动起来保出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