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扩大消费的思考

  • 时间:2009-11-17
  今年以来,扩大消费,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名词,但也存在很多不同认识。我想结合我的工作实践来谈一点体会
  扩大消费、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消费一直是主要拉动力量。那么,为什么当前中央还选择把扩大消费作为一个主要手段呢?原因很简单。因为GDP三大动力中的外需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金融危机造成国际经济形势恶化,不是我们主观努力能解决的。
  和今年春交会比,广交会第一期是增长了。但和去年秋交会相比,它仍然下降了,交易额和出口额都下降了。这充分说明,目前国际环境不是很好。今年保增长工作,投资发挥了重大作用。明天,将要公布GDP数据。我估计,投资的贡献率可能会非常高。但是,投资也存在问题。因为,投资主要是靠银行贷款、政府财政带动的,靠国有企业来投资。另外,主要是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说,这种投资缺乏可持续性。这种情况下,中央把扩大消费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决策非常对。
  今年,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以往,我们提得比较多的是,坚持扩大内需,和外需相结合。今年,总书记明确提出"扩大内需为主"的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前不久,中央政治局研究当前经济工作时,提出要保持内需较快增长,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这里,又把扩大消费明确地摆在了投资前面。这些政策都是非常对的。
  从实际来看,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今年1-8月,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1%。这个数据不如去年。但去年物价比较高。今年始终负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后,今年1-8月,实际增长17%。这是个非常好的数据。改革开放30年来,超过17%的增长率只有1985年,实际增长17.2%。而今年1-8月,我们扣除价格因素以后,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7%。这是非常好的。从今年来看,超过1985年没有什么疑问,基本定局。去年,第四季度增长率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第四季度零售总额平均增长率低于全年,第四季度开始显现出影响。所以,去年基数比较低。因此,今年第四季度的同比肯定会比较高,今年超过17.2%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因为,明天就要公布第三季度的数据,9月份物价很可能继续负增长。这种情况下,9月份销售额不错。根据我们统计,因为有个前黄金周,销售得很好。所以,很可能在今年1-9月超过17.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扩大消费成果非常显著。扩大消费成就显著的很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很重视。国务院去年12月30日发了个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意见的文件,包括七个方面,20项具体措施。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据商务部初步统计,28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24个省区市、地方投入了资金21亿。这都是原来所没有的。
  概括来讲,今年消费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农民消费扩大。商务部多年来一直在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东桑西移工程"等等,效果非常好。效果也可以用数据来说明。比如,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低于城市,多年来一直是这样。比如,2007年和2006年比,城市市场增长17.2%,农村市场增长15.8%。2008年和2007年比,城市市场增长22%,农村增长20.1%。今年1-8月,城市增长14.6%,县及县以下增长16.1%,增速明显超过城市。这是整个国家三农政策的结果。应该说,多年来开拓农村市场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农村物价。农村市场零售价格增长幅度长期高于城市。这是我国的另一个特点。温总理2005年曾经有个批示,批给当时的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商务部长薄熙来,提出对于农村物价长期高于城市原因要做分析,而且也提出对策,包括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现代连锁经营等等。但是,通过几年努力,2007年城市零售价格增长3.3%,农村增长4.9%。2008年城市零售价格增长5.5%,农村增长6.7%。今年1-8月都是负增长,城市下降1.7%,农村下降1.5%,变化幅度明显接近。其中,8月当月,农村和城市市场物价指数一样,都是98%,都是负2。应当说,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长幅度高于城市,农村市场零售价格和城市趋于接近。这都说明,今年农村消费有了很大增长。
  第二,城市社区消费扩大。应当说,城市始终是消费的主体。目前,大概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占了三分之二的消费品零售额份额。这是历史形成的。对城市而言,今年以来,重点是发展合理规划网点,主要是解决农村新建小区、城乡结合部网点偏少问题。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对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加以扶持。截止目前,已经建成了10个左右。这个概念就是推广宁波经验。因为,宁波市有个81890公用电话,城市居民要卖废品、修表、修鞋可以拨打这个电话。它给你提供离你家最近的企业和个体户,给你介绍,而且告诉你电话,你自己去联系。这个服务完全免费提供,钱由财政支持。宁波市的这个措施效果非常好。今年我们在全国进行推广。目前,已经建成了10个服务平台。另外,像旧货、废旧物资回收,财政都给予支持。通过这些措施,吸引商业服务业深入社区,城市居民消费也有增加。
  第三,鼓励以旧换新,升级消费扩大。我国家电和汽车普及率比较高,但升级换代速度远远低于国外。主要原因,除居民消费习惯外,和政府也有一定关系。国务院决定进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试点,财政给予适当支持。截至10月中旬,9个省市共回收旧家电107万台,销售新家电76.8万台,销售额30亿元。这个数据虽然不高,但已开始,很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汽车以旧换新也在进行。家电是在部分省市,汽车在全国。目前,商务部还在研究补贴额到底是多少合适。美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额非常高,补贴3000-4000美元。我国财力有限,不可能提供同样补贴,只能补贴几千元人民币。但是,这个信号对于促进升级消费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第四,稳步发展信用消费,刺激信用消费。信用卡消费是这次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中国这方面的风险并不大。原来发展慢,除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外,还和政府扶持不够有关。今年商务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信用销售的发展意见》,而且中央财政决定对中小商贸企业内贸信用保险予以适当补贴。截至目前,直接或间接受益的中小商贸企业7185家,支持企业信用1000多亿。这样,对于保险费用财政给予适当补贴。从目前来看,在广大青年消费者中,信用消费发展还是很快的。所以,只要把风险控制住,这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增长点。
  第五,流通企业经营环境改善。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平均行业利润率非常低,低于很多行业。流通企业员工的工资在各行各业中也是属于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流通企业竞争太激烈,利润率很低。因此,这次中央134号文件采取了很多措施,就是扶持流通企业环境,减轻他们的负担。比如,财政支持,商业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发展内贸信用保险、融资担保等等。这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很多企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当然,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些新情况。比如,工业商业用电同价政策,我们为之奋斗了很多年。原来商业用电价格要比工业用电贵一倍左右。这是不平等的。经国务院多次协调,去年134号文件提出,今年之内要实施商业工业用电同价。但是,实行同价之后又出现了新情况。今年电价同时进行改革,改成峰谷电价,高峰和低谷用电价格不一样。商业企业全是高峰用电,夜里商店不会开门。虽然同价了,但实行峰谷电价后,很多商业企业用电比原来更贵了。我们和发改委紧急协调,实行暂停。总之,政策环境还是发生了改善。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今年消费增长很快不是偶然的,完全体现了中央政策结果。比如,开拓农村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目前,累计已经建设了36万家连锁店,1186个配送中心,已经覆盖了84%的县,87%的乡镇和44%的行政村。所谓覆盖不是全覆盖概念。县、乡、村里,只要有我们的连锁店就算覆盖了。这对改善农村消费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这些情况分析,我认为,中央扩大消费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扩大消费不可能独自承担经济复苏重任。今年年初,国务院领导同志问商务部:今年外贸出口肯定不行了,内需能不能顶上去?我们经过研究说,不行,确实不可能顶上。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关于出口规模。我国去年出口总额是14285亿美元。按照去年年末人民币汇率1美元兑换6.8346来计算,去年出口人民币97632亿元,而去年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08428亿。如果把去年出口全部转成内销,相当于零售总额翻一番,增长90%多。这绝不可能。因为,没有任何可能支撑这样高的增长率。
  二是产品结构不匹配。2008年主要商品增长比较高的是集成电路、手持或车载的无线电话、液晶显示板、汽车。这些是数量增长比较多的。金额增长比较多的主要是生产资料,煤、钢铁、纺织、鞋、家具等等。这些商品国内也是多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把最好的东西都出口了,国内宁可不吃、不花、不用,也要出口。那个时候,出口转内销很受欢迎。现在不是那样的情况,现在出口出不去,国内同样也卖不了。产品结构也有问题。
  第三,国内外营销模式存在差异。去年以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反复讲,内贸要支持外贸发展,外贸转内销。但现在很难。比如,外贸企业出口,一签合同,就可以拿着钱。但是,国内行规是有账期的,要延期付款,可能会拖延30天或者是60天。另外,国外交易很简单。国内还要交宣传费、进厂费等等。所以,营销模式差别很大。因此,春季广交会和秋季广交会上专设了对接,应当说,要实现对接还需要个过程。所以,我觉得,消费尽管起了很大作用,但独自承担经济复苏是不行的,还要继续扩大投资,稳定出口。
  另外,扩大消费要树立持久战思想。扩大消费根本出路在于体制改革,在于制度创新。这里,我谈三条,实际是国务院领导同志讲的。扩大居民消费的根本出路,一个是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逐步调整积累与分配比重;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减少地区差异;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三条是治本之策,但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从长远看,还是要从这三个方面下功夫才能见效。
  还有,扩大消费不能守株待兔,也不能指望一招制胜。有的商业企业认为,既然要靠调整分配结构,靠消除地区差异、靠社会保障,那么,我们就等吧。这也不对。有些商业企业提出"三心",即信心、恒心、独具匠心。我觉得很对。比如,现在很多商业企业想了很多办法,有的还比较成功。像造节。所以,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想出些办法的。
  社会舆论对各地的举措应当给予理解和支持,至少是宽容。我个人认为,现在的舆论对各地创举批评太多,指责太多。谁也不可能靠一招一劳永逸,谁也不能靠促销扭转乾坤。但是,做比不做强。我希望舆论给予支持。地方领导想法扩大消费,心情是非常可以理解的,我也非常赞成。扩大消费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有清醒的认识。
  创新流通政策 探索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从长远来看,只靠些促销和短期行为毕竟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新流通政策。现在大家认识比较一致了,就是要做到三个为主:外需和内需相比,以内需为主;投资和消费需求相比,要以消费需求为主;但消费需求中又分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要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主。这一点需要明确。
  与此同时,还要研究流通政策。比如,财政政策。我们现在有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曾经提出过积极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流通政策和消费政策没有成熟的内容。财政政策,大家能够说出一套。货币政策尽管来回变,但能够说出一套。而流通政策不行。我们原来的内贸工作,包括外贸部、商务部都在想,也想不出来。前不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召开了全球智库峰会。会上,李克强副总理讲到要创新流通政策。当时,我觉得这一点很好。既然我们有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能不能有创新的消费政策或者创新的流通政策?为什么要提创新消费政策?因为,长期以来,我们认为,消费流通不需要政策,就是放开。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应当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实行创新。
  根据工作体会,我提出几点建议。第一,政府职能创新,加强流通宏观管理。我们一直有个误区,认为市场就应该放。实际来看,这不是正确的。具体表现是,政府的流通主管部门一撤再撤。商业部门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构改革频率最高的部门,最短两年一次。政府应该管立法。正是由于流通主管机构或者商业主管机构一撤再撤,导致流通立法严重缺乏。目前几乎没有,仅有的一些法律都是一般的市场交易法律。这是个很大的缺点。另外,制定商业网点规划。像英、法、日本都有非常严格的制度。我们国家现在根本没有。第三,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第四,维护公平竞争。这几点都是政府的职责。这四条除了政府之外别人管不了,协会做不了,企业自己更做不了。所以,政府不做就等于没人做。
  第二,市场体系创新。目前,从中国来讲,所谓市场体系创新,一个是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我国数量很多,作用也很大,但功能不行。我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是放大的集贸市场,尽管大楼都盖起来了,但还是一对一的对手交易,价格发现、信息传导功能很差。特别是,产地的中小批发市场设施很差。前两年,温总理批示过一次。海南湛江那边辣椒卖不出去,让我们解决。我就带一批人过去。我发现,当地人种辣椒太多。前一年贵的时候,大家都种。市长反复说别种了,但农民不听。结果第二年就多了。多了以后,如果当地有冷库,把辣椒放冷库里,预冷10个小时,就可以延长一个星期到十天。但当地没有这样的装置。所以,集中成熟、集中腐烂。确实没有办法。中小产地批发市场的预冷设施非常重要。
  第三,生产资料和工业品的批发体系。王歧山副总理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原来,我们有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现在,全部冲垮了。冲垮之后到底应该怎么建?这是王副总理给我们商务部的题目。我们正在研究。另外,还有连锁经营等问题。
  第四,就是流通组织的创新。主要是要培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现在,和国际上相比,中国的大型流通企业竞争力还是比较差的。具体体现在,一个是销售额不行;第二个是我们走不出去。中国商品卖遍世界,但中国商业企业出不去。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企业竞争力不行。目前,我们在大型企业重组过程中有多种模式,比如上海、武汉的模式。上海的百联集团把国有的几个公司全部合在一起,目前的销售额很高,进入了前几名。但也有人说,这种模式是不是可以,还是有争议的,还是要看一看。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大型的民营企业,比较典型的就是家电,像国美、苏宁都迅速成为了我国大型流通企业。总之,我们的组织创新方面还要做很大的努力,我们有竞争力的流通企业太少。与此同时,还要支持发展中小流通企业。因为商业必须要考虑到就业、便利消费的功能。大型流通企业是做不了的。
  第五,调控方式创新,维护市场的繁荣稳定。从政府来讲,有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调控。在突发事件的影响下,市场会发生波动,政府调控非常重要。现在,国家有钱,不像前些年财政紧张。储备要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品种,扩大规模,保证市场供应量。
  当前,第一个创新是增加储备品种、扩大储备规模。有些消费储备过去我们想不到,比如蜡烛,去年特大风雪时,有的地方市委开会都点蜡。所以我们根据这个情况增加了这方面的储备,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扩大规模,保证一定的市场供应量。第二,加强预测,提高预警水平。现在,长期预测、趋势预测,做得可以。但对于一些短期的、具体品种的,现在难度还很大,经常出现什么东西价格猛涨。这方面要继续完善。另外,还是要产销衔接、跨区调运、储备投放、进出口调剂登记制,增强应急保供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个最近两年都是比较成功的。所以,这方面也要进行创新。
  第六,扶持政策创新。流通既是充分竞争的产业,也是带有公益性的行业。所以,政府要给予支持。美国是直接补在农业上,美国的农业部是管农产品流通的。欧盟也是一样。我们国家之前只是为了稳定市场,但对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没有支持的。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建立了两个专项基金,一个是农村市场物流发展专项基金,一个是城市的服务业发展专项支持资金。财政部初步安排了60亿,而且明确说今后逐年增加。目前,60亿专项资金已经拨付了62.8%,有三分之二已经拨付了,应该说,拨付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这个支持不但直接支持企业,而且调动了全社会的投入。中央财政的钱下去之后,地方财政往往是有配套的,特别是企业也要有更大的投入。
  根据咱们国家这几年的实践,创新流通政策应当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