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第三期 可持续的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

  • 时间:2012-12-11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摘要】2012年12月4-5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美国芝加哥大学保尔森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未来城市:现代中国的城市可持续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在“发展方面挑战的应对之道”和“转变行为方式”两个专家讨论环节,来自中美两国的十几位学者围绕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以及行为方式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主题展开对话。

一、中国城镇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认为,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合理地、适度地控制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规模,要建立严格的城市边界,不能走西方那种城市蔓延、城市连片的老路。二是城市要有一个规模结构优化问题,重视中小城市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存在的误区,包括:只关注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城镇化对社会结构的重组、政治治理结构变革的影响;只关注城市,而忽视了农村,可持续的城镇化应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城镇化;片面强调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对城镇化可能带来的城市病等问题关注不足。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认为,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考虑“人往哪儿去”和“钱从哪儿来”这两大问题。人要往有就业机会的地方去,现在沿海城市和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我们主观愿望是希望农民回乡创业,或者到小城市去,这是不现实的。要解决人往哪儿去的问题,就涉及到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包括大城市、中等城市的配置,包括城市群的整体考虑。另外,一个农民变成市民,个人、企业和国家要做的投资大概在12万到20万之间。这部分钱从哪儿来,现在是靠土地收益,城镇化迅速推进面临土地迅速升值,这部分升值收益应该由社会共享。此外,还要靠发行债券,短期内要把过去积攒的矛盾解决了,肯定要透支一点未来的收益,发行国债在所难免。再有,就是靠税收和合理的收费,房地产税应该开征,征收之后可直接为公共服务提供收入来源。

美国能源基金会高级副主席、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主任林江认为,中国一些高密度的大城市,如果不恢复自行车的地位,无论修多少路,设多少公共汽车专用线,都解决不了出行难的问题。中国过去是自行车的王国,未来还要建成新的自行车王国,出行方式应该有多样性的选择。

美国卡尔索普协会首席执行官彼得?卡尔索普认为,城市化质量与楼层高度无关,而是与公共空间的质量有关,如果公共空间不能为人们所用,就成为一块废地。中国的自行车正在逐步被汽车取代,这是一个悲剧,是不可持续的。每个城市都必须允许步行者存在。中国需要做的就是把社区建在交通中心地带,并且控制这种社区的规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认为,能源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城市能源都是外部输入型的,这种局面要改变。城市也要采取新的分散式的供能方式,自己生产能源,成为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转变行为方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扶贫基金会副会长何道峰认为,城市规划的形成过程非常重要,包括通过什么样的程序讨论,有什么人参与,最后形成什么样的法定成果。其中,公众参与非常必要,而参与的途径可以通过发展非政府组织,让其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同时也要提高信息透明度。城市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每个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还需要政府改变行为方式。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桑伽彦认为,城市的可持续性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如何推广理念,让更多的人接受,这需要平台;二是要通过奖励使人们的行为改变,并固定下来。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崇法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构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但前提是要建立平等的标杆。中国社会当前最大的缺失就是缺乏标杆。中国社会封建统治时间太长了,现在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官员是等级制的,城市也是等级制的,官员自己拥有特权,却要求老百姓自我约束,显然是很困难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