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第四期 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时间:2012-12-11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摘要】2012年12月4-5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美国芝加哥大学保尔森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未来城市:现代中国的城市可持续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4日下午,来自国内外的智库人士、企业家就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原因和对策展开了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一、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认为,我国环保基础设施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总量不足,二是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不均衡,三是运行成本高,难以持续。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能源系统部高级科学家王全录认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城市交通系统,尤其是大城市,包括二线城市交通系统设计大多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车为本。

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问题的原因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李兵弟认为,城市群中基础设施短缺、质量不高,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在城市化进程中,要素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导致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很难跟得上。第二,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与区域指引,缺乏城乡规划约束。

王全录认为,以北京为例,地铁归一个部门,公交归一个部门,道路建设、小区建设归其他部门。因为不同的交通系统归不同的部门管,北京地铁、公交、步行跟自行车衔接非常不合理。每个部门影响面很窄,没有从系统的角度进行优化。

三、建设绿色城市基础设施的对策

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凯认为,就交通和整个中心城市区来说,下一步可持续发展,需要兼顾地上和地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解决中心城市区土地供应紧张、交通压力大等问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要综合考虑产业流、物质流、信息流等要素。

王全录认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需要把几个部门协调起来,真正做到城市发展系统、交通系统的优化。夏光认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发展是系统工程,虽然已有很多具体政策,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李兵弟认为,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第一,要树立以县域为主体来推动发展,第二,放开设市建制,让更多的县,或者有条件的地区设市,以城市建制集聚地域性生产要素,缓解大城市承担的压力。

清华大学教授薛澜认为,我国城市化进程要在人的理念、资源和制度三个方面下工夫,使城市化保持适当的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认为,衡量官员的政绩,不能单看国内生产总值(GDP)高低,主要的是要看能否实实在在地给当地人民、当地的建设,做出突出的成绩。应通过转变观念,使那些真正把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得好,为老百姓带来真正利益的官员,到更高的岗位上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