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走势与宏观政策取向
- 时间:2009-12-11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魏加宁
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郑主任给我提供这么宝贵的机会与大家交流!也感谢大家冒着大雪参加今天的会议!前面两位老师讲的非常好,非常细,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赞成。这里,我谈一些个人观点。首先声明一点,以下所讲的内容是我个人的观点,与本人单位无关。另外,本人不在股市。我谈的内容与股市无关。
去年温家宝总理讲,经济形势要看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我觉得,这个概括非常准确。今天,我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谈我的看法。
首先看一下"昨天"。2008年,中国经济在宏观经济形势判断上,我认为存在着值得注意的四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低估了这场金融危机的严重性。首先低估这场金融危机本身的严重性,没想到美国的次贷危机很快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另外,也低估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没有想到经济衰退来的这么快,这么广。第三低估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没想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那么大。
第二种倾向,将中国当前经济困难通通归结于国际金融危机,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困难都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我们认为,其实中国经济自身存在的泡沫早在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破裂,需求急剧萎缩。过去,我们对泡沫经济研究时发现,每次泡沫经济破裂时,都会出现需求的急剧萎缩。只不过去年是两个泡沫:一个是美国的泡沫破裂,第二是中国的泡沫破裂。两个泡沫碰头了就出现了需求急剧萎缩。
第三种倾向,将中国当前的经济困难通通归结于宏观调控,认为都是宏观调控惹的祸。我们在地方调研时发现,尤其是地方,以及企业这种观点非常强。我们认为宏观调控本身是必要的。根据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每次经济过热或出现物价上涨过快的时候,都会出现一次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样,并不是说宏观调控没有问题,我们的宏观调控确实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调控方式上过于陈旧,像贷款规模控制、项目审批,这些计划经济时期的调控方式有所复归。还有一个问题,整个调控时间、节奏上慢了半拍。从2003年到2008年,总的感觉慢半拍。宏观调控本来应该是逆周期的调控。由于它慢半拍,到后来等着大家的观点、认识都统一了,各部门一起出手,政策也都落实时,经济本身已经出现变化了,泡沫本身已经在破灭,经济已经出现拐点。所以,在后半节,调控就变成了顺周期调控,加速了经济下滑。
第四种倾向,将长期问题短期化,将模式问题、机制问题视为暂时问题。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国际经济形势一好转,中国出口一上来,中国经济困难就解决了。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世界经济上,没有看到我们当前面临问题的本质。我认为,从两个方面可以说,一是发展模式:过去我们一直是靠压低各种要素价格取得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损失巨大,另一方面也不可持续。
从宏观机制来看,我们的出口导向战略加上积极引进外资政策,就导致了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就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顺差;又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又导致外汇占款投放过多;外汇占款投放过多导致银行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以后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过快,股市、房市和收藏品市场快速形成,从而又吸引了更多热钱进入。外面的热钱进入更多,又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所以,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也是不可持续的状态。从这两点来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难不是暂时的,它带有根本性问题。不是暂时的国际经济形势好转,我们的问题就能解决的。
下面,我主要谈谈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刺激政策:一个是4万亿的投资计划,一个是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我个人觉得,由于2008年我们低估了形势,所以,2009年上半年就出现了过度反应。这是很自然的。我认为,政策出台过于密集,出现了超短期化现象。由于政策内容太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我认为,政府密集出台的政策有几点值得反思。第一、压制了市场调解机制的作用发挥。市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新的政策就又出台了。市场调节机制本身是有一个调节过程的。第二、改变了市场预期,使得市场期待更多、更新的优惠政策,使得投资者和消费者都延迟了投资和消费决策,大家都往后推,期待政府以后出台更新的优惠政策。
第三、出台的政策虽然多,但是感觉过于分散。
第四、货币政策问题,贷款问题。贷款增长存在三个问题,一个是增长速度过快。严格地说,上半年与其说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如说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另外,就是结构不太合理。我们从年初开始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了调研,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上半年的贷款结构明显存在不合理现象,一部分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再有一部分资金流入到了票据市场,在那里空转,企业在那里套取利。更大一部分的资金流向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贷款的集中度也上升了。刚才说到了存款增长很快,实际这就是一些企业的转存。当然,很多民营企业贷款是很困难的。这里存在很大的问题。平台贷款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从平台来讲,有问题;从银行来讲,有问题;从地方政府担保来讲,也有问题。这些问题就导致了贷款数量非常快。政府投入导致了经济企稳向好。但是,经济形势能否持续下去,不是要看政府的投入力度能否坚持,而是要看政府的投资能够带动多少民间的投资。这是最关键的。
第三大部分,我想谈谈关于明年的经济走势。明年经济的主要威胁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出口的问题依然比较困难,不容乐观。但是,现在很多专家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到这方面。对中国经济威胁更主要的是来自国进民退。这对中国经济是非常巨大的威胁。另外一个威胁就是泡沫经济。因为,泡沫经济使得搞自主创新的人都觉得没有意义。所以,我认为,主要的威胁就是这三方面的威胁,更重要的就是要看到后两个方面。
中国如果继续实行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的话,就有可能助长泡沫的形成。但是,如果过早地收紧货币政策,又担心二次探底。所以,现在需要政策的转换。国外经验也证明,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刺激需求政策,要么是导致滞胀,如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要么就是导致泡沫经济,如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所以,从长期看,这个政策可能会导致更不好的结果。我个人认为,2010年应该进行政策的转换,更多的用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代替凯恩斯的政策措施,与其振兴产业,不如搞活企业。
顺便提一下,日本学者在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就总结了一个观点。80年代后半期,日本讲,扩大内需和扩大总需求概念搞混了。扩大内需应该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扩大总需求是一个短期的宏观政策。把两者搞混的结果就是日本以为扩大总需求就是在扩大内需,结果就导致了泡沫经济。这是日本人作出的总结。
最后,我谈一下关于扩大内需、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一派人是"保增长"派,他们主要担心经济下滑,担心中国经济刹车容易,启动难。另外一派叫做"结构调整"派,经济企稳以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到浙江考察的时候提出了要调整过剩产能的问题;国务院也公布了抑制六大行业产能过剩的重大政策。大家认识到了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新的问题就是怎么调呢?是政府亲自关、停、并、转呢?还是政府把价格形成机制理顺,由价格引导企业。
第三派就是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统一起来。几个面都要照顾到。还有一派的观点就是改革派。他们主张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结构调整都需要依靠改革,要以改革为动力。他们比较鲜明的代表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许小年,他觉得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凯恩斯而是邓小平,他觉得更多的要依靠改革来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以上是我讲的基本观点,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郑新立常务副理事长对魏加宁同志演讲内容的点评
非常感谢魏加宁同志的精彩演讲。他的演讲分析和回顾了近一年来我们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对这些宏观调控政策的正面作用以及负面的影响,还有怎么改进。他的观点很有启发意义。特别是,他提出,我们要吸取日本资产泡沫的教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此,要不断改善我们的宏观调控,要通过市场的作用建立经济增长内生型的机制。他的发言很有见地,非常好。今天三位专家的发言准备的内容很丰富,也很精彩。下面我们利用20分钟的时间大家提问题,与两位专家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