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 时间:2009-12-25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吕政
各位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进行交流。我发言的主题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主要想讲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必须正确认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我们认为美国之所以出现金融危机,除了它的金融监管当局政策失误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实体经济增长乏力,而这种乏力和实体经济在美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下降,使大量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下降,使大量的剩余资本找不到新的增长点,因此进入了华尔街的资本投机市场,加上次贷危机,进一步扩大了美国的金融危机。
而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这样一个判断。这是一种讨论和探讨。这种观点认为,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不足。特别是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下跌,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后,标志发达国家IT产业进入了以调整为主的新阶段。现在,IT产业也没有更新的技术和更成熟的产品来推动产业化。
第二是生物工程技术多数处于实验室阶段。原来希望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来攻克人类的癌症、艾滋病等这样一些难题,现在,它的药物性并没有广泛推广或者走出实验室。因此,生物工程技术并不像原来大家预测的那样,引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
第三,新能源技术还不很成熟。尽管奥巴马政府提出了所谓的绿色能源新政,把新能源技术作为一个战略性的产业,但是,我认为它仍然是未来能够改变美国和世界经济的一项新技术和产业。就目前美国的金融危机来说,它现在是远水不解近渴。
实体经济利润下降,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量的剩余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以金融创新的名义进行投机引发了金融危机。尤其是中国的经济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的程度日益加深,虚拟经济发展很快。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既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要防止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而引发经济泡沫。
在中国的现阶段,仍然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发展农业、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实体经济。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观点。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必须把扎扎实实的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二个观点,先进制造业仍然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首先,必须看到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和就业压力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还不可能完全退出或者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又不可能长期停留在主要依靠所谓的比较优势,依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必须要避免产业结构"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我们认为,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就它的实体经济而言,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上不去,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在下降,被中国大陆出口的产品所替代。这样,它的产业结构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格局。中国必须避免这种情况,既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一种"高也成,低也就"的产业结构。
第二,必须要看到比较优势的局限性。一是我们强调中国现在要发挥比较优势,虽然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但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互补性依然存在。我们要看到,完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有很多局限性。这里有一个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知道,大卫李嘉图提出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当年西欧或者是以英国出口工业品,葡萄牙、西班牙、希腊等国家提供葡萄酒等农产品进行交换,这是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后来,东欧,早在20年以前也是这样,提供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所以,东欧的工业化远远落后于西欧的工业化。二次大战以后成立了经互会,东欧国家又纳入前苏联经济体系,在前苏联体系下实行产业分工,仍然以低档次产品为主,和苏联进行工业产品的交换,发展农产品为主。现在,我们看到南欧和东欧的经济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欧,它的产业结构向高端升不上去,低端又没有优势。所以,这个历史教训表明,长期的完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是有问题的。
二是中国劳动密集型的成本在逐年上升,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贸易条件发生变化,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贸易井喷式的增长阶段已经结束。前两天新闻报道,到今年入市承诺把关税降到8.9%,今年已完成。2002年以后,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条件的改善,但这个阶段所谓国际贸易政策的有利因素的变化已经结束。
三是我们必须要大幅度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和国际竞争力。日本在80年代也遇到了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遇到了日元升值压力,但是它挺过来了。后来,90年代对它的经济仍然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它的产业结构由50、60年代到70年代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导,转向汽车、电子半导体、家用电器等附加价值高的产业为主导。这样,即使在日元升值的情况下,它在这些产业领域的竞争力仍然能够保持。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德国相对来说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比美国、法国、英国要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它的产品仍然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大力推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提升整个工业的竞争力。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观点,关于当前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工业生产能力是否过剩主要考察生产能力的利用率或者企业的开工率,企业利润率的升降以及企业停产倒闭的数量等指标,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可能都达到百分之百,或者是90%以上。通常认为,在冶金、石化、建材、发电等上游的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能够在85%以上就是比较合理,而在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或者开工率达到80%左右也属于正常范围。但是目前,中国除了石油、天然气以外,大多数的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普遍低于合理界限,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生产利用率平均低于70%。因此,我们说中国当前工业生产出现了相对过剩。
这种过剩的原因,首先是由于2001年,特别是2002年以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使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其中,增长最慢的是煤炭,增长一倍,其他多数在100%以上。像钢铁、汽车都在400%、500%以上。其原因,一个是由于2002年以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长。而另一方面,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这种有效需求不足首先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农民的现金收入低,按照统计局统计,2008年中国农民的纯收入是4700元,其中现金收入是2325元。假定包括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在内,假定9亿农民将全年的现金收入都用于购买生活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也只有2.1万亿元,仅相当于去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9.5%。所以,农民的有效需求不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中国最大的、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工业产品过剩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合理,限制了城乡居民的购买力。这种初次分配不合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不合理,企业总体的税负偏高,使企业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购买机电设备和中间产品的能力受到了抑制。二是劳动与资本关系不合理,在社会产品增加值中劳动所得偏低。2008年制造业工资与2000年相比,实际上是下降的,2000年占7.3%,2008年下降到6.5%。三是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分配不合理,没有转化为公共所得,成为集团利益。由于国际需求下降,导致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过剩。
第四个观点,关于结构调整的目的和重点
我们认为,结构调整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消除短缺或结构性过剩,二是使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我们认为,当前或者今后一个阶段,中国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要解决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问题,即使是短缺,或者过剩,也要通过提高效率来解决。因此,必须要依靠技术进步,用效率高、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其生产能力替代落后生产能力,是中国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
因此,必须要下决心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在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关掉那些高耗能的、污染严重的小企业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就带来了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尤其是在资源密集型行业像石油、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火力发电、建筑材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等向大企业集中。我们认为,这种集中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比如,小型火力发电机组每瓦发电耗煤将近400克,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在320克甚至以下,如果都能建成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一下就能节能15%-20% 。这样的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问题。
我们认为,对于"国进民退"现象要具体分析。从法律和政策上看,并不存在阻碍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的障碍。民营企业进入这些行业需要适应生产力本身的要求,有机构成高,投资强度大。因此,民营企业要进入这个行业必须要实行两个转变。第一个是从独资形态转向资本多元化和社会化。这样才能解决单个私人资本不足的矛盾,来适应基础产业由技术构成所决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投入强度大的客观要求。第二个转变,在资本多元化的条件下,民营企业必须实行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信任不具有血缘关系和裙带关系的外聘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委托代理制来克服家族治理与资本社会化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如果实现了这样一种转变,才有可能进入资本密集型的有机构成高的行业。所以,民营经济完全可以进,但是你不应当停留在家族、私人独资的形态上。
结构调整需要推进中国的社会化与专业化分工。资源密集型行业要做大,加工制造业企业要做小。这种"小"的含义就是要通过专业化的分工,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和龙头核心企业,同时发展为大企业配套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有众多专业化的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这样实现加工组装型产业的规模效益。
因此,中国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我们认为,需要进行第二次分离。第一次分离是企业办社会,就是办托儿所、医院,通过80、90年代的改革已经完成了这种分离。第二次分离,隐藏在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应当从工业企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企业,包括工业设计、设备安装与维修,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仓储、配送,产成品整理包装。这些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业务,还包括市场调查,企业经营管理咨询,财务会计,法律咨询等等。要发展这些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从企业隐含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离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
我要讲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不一定正确。我的发言结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