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政策与国家战略
- 时间:2010-03-15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
主持人、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中国国际交流中心举办的经济每月谈,刚才魏秘书长也讲了,主题是哥本哈根会议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政策。哥本哈根会议过去两个多月,但是一提到哥本哈根会议大家的关注和兴趣依然不减当时。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哥本哈根会议还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当哥本哈根会议的喧嚣归于平静的时候,当谈判场上的尘埃渐渐落定的时候,我们回头看看,哥本哈根会议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我觉得哥本哈根会议主要有三大成果。一是提高了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了解和认识,这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刚才秘书长也讲了,以前提到"气候"两个字,大家想到的是春夏秋冬、刮风下雨,现在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远远超出了当时的一些看法和认识。现在讲到气候变化,是个环境问题、是个科学问题、是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哥本哈根会议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一次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空前的政治任务。经过哥本哈根会议,气候变化问题现在应当说是无人不晓、无人不谈的话题。大家都在谈气候变化的问题,关注气候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应对全球所面临的挑战。
第二,哥本哈根会议形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治共识,明确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的方向,也预示着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和技术变更的开始。虽然说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一直存在疑问,但是应当说主流的看法是人为的活动,特别是过去两百年工业化发展过程当中,发达国家大量无节制地排放温室气体,造成了现在气候变化的问题。这一点大家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所以,哥本哈根会议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确认了这一共识,确认了各国都要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各自的贡献。
第三,哥本哈根的第三大成果,就是确认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则和体制。原则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要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要有公平的原则。所确认的体制是,确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一个主渠道、一个最具有合法性的进程。
哥本哈根会议除了确定了原则和体制外,也在全面、有效、持续推进《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全球长期行动目标、发达国家量化减排指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支持,以及关于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采取适当的国内减缓行动方面,都达成了一些原则的共识。这也就是哥本哈根会议当中所确认的若干项的共识,为今年的哥本哈根会议能够取得成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对于中国而言,哥本哈根会议为我们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和重要机遇。刚才魏秘书长也提到22号的时候中央政治局举行了第19次的集体学习,主题就是研究如何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其中,总书记专门发表了讲话,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我们国家重大的国家战略,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去年8月也做出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逐步健全了相关法律法规、行政管理、价格调控、全民行动等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政策。这些战略和政策,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气候变化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立足于推动科学发展,立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现实的需要和长远的利益来应对气候变化,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的国家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政策的第一个主要内容。
第二,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关系到中国人民,也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发展。所以,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巴厘路线图》,对外也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对气候变化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动,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鼓励节能、提高能效,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科研投入,努力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将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增加森林碳汇,同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发挥着一个非常关键的和核心的作用。通过研发低碳技术、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我们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加强节能、提高能效、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等低碳和无碳技术的研发和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完善相关的保障措施,包括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等政策措施,健全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监督实施机制,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从我国国情与实际出发,开展相应的试点示范,实行碳强度排放制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在特定区域也可以探索一些通过市场机制和手段,包括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探索性的碳排放交易,这在政策上也是非常明确的,在人大决议当中也提到了。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因为气候变化和所有人都有关系。所以,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还应该是全民的行动、全民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际上,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既有生产方式转变的问题,也有消费方式、消费模式、生活方式改变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仅仅要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也要适应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
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不仅仅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一个庄严承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更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内在需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