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炎理事长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八期“经济每月谈”上的讲话

  • 时间:2010-04-26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每月有一个活动,叫做“经济每月谈”。这次“经济每月谈”的题目是“西部大开发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人有个习惯,每逢十年有一个纪念活动。今天的会议既作为一次研讨会,也是纪念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的一个活动。
        这期“经济每月谈”以“西部大开发十年回顾与展望”为题,邀请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等共聚一堂。很多参加会的同志亲身经历了西部大开发,有些同志仍然活跃在西部大开发的工作岗位上。今天大家重温这段不平凡的历程,交流经验,谋划未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
        实现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方针。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地区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战略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充分酝酿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1999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两会”党员负责人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同年9月,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写入了中央全会的决定。2000年1月,中央出台2号文件,明确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紧接着,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了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从此,西部地区开启了发展的新纪元。
        新世纪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这是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经过充分酝酿形成的决策。与以往开发西部的行动相比,西部大开发绝不是一次简单的重演,而是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开发的成功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成功范例。 
        二
        从历史来看,十年只是短暂的瞬间。然而这场运筹帷幄、纵横万里的西部大开发,必将在历史中留下深刻久远的印记。这十年,可以说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社会进步最显著的十年,是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的十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十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固定资产等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了很大提高,保持了持续平稳增长的势头。2000—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高于东部地区的增长。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7.1%提高到2009年的18.5%。虽然只提高了1.4个百分点,但要看到,这是在东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取得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
十年中,西部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江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使消退的绿色逐步回归大地;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大型水利枢纽等一批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开始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成长,成为推动西部加快发展的有力引擎;送电到乡、油路到县、广播电视到村、人畜饮水、“两基”攻坚等民生工程,极大地提高了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人民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西部都为我国扩大内需、挖掘潜力、拓宽发展空间提供了重要支撑。
        西部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部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企业管理者到各族各界人士,对改革开放和地区发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和自我发展的希望,更加注重通过市场的办法吸引和配置资源,更加关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推动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注重依靠自力更生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西部大开发十年今昔对比的巨大变化,给了西部人民极大的鼓舞,也将成为推动西部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
        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够顺利推进,最根本的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坚决贯彻落实、扎实推进,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创造出的有益经验,也可以说是与以往历史上几次西部开发的不同之处,概括起来,我个人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单纯依靠政府支持,或者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都不可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积极加以引导,确保西部大开发能够沿着高效有序的轨道顺利展开和有效推进。
        第二,坚持自力更生、多方参与。离开了外部支持,西部大开发难以顺利展开;一味依靠外部支持,西部大开发也难以为继。经过十年的发展,西部地区内在“造血机制”逐步建立,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东中部地区也在支持西部的过程中,拓展了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初步形成了东西互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三,坚持统筹全局、重点突破。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较多,而国家的财力又有限。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开发的全局有一个谋划,做到五年有规划、年年有计划,既有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又有近期重点。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突破,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实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全局效果。
        第四、坚持调整结构、扬长避短。西部大开发实施之初,中央明确提出,西部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应予鼓励,但不能脱离现实,不顾自身财力和市场需求,大搞一般加工工业,造成重复建设。要结合本地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实施几年后,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治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家及时出台了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意见,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逐步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第五,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部各地在投融资体制、价格体制、财税体制、企业改革和城乡统筹等方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想当初,西部的国有企业相当困难,民营、外资企业很少;经过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批像东方电气、柳工机械、青海盐湖、兰州石化、西电集团、新疆特变电工、内蒙古蒙牛、内蒙古伊利等企业集团,显示出了较强的企业竞争力和蓬勃发展活力。同时,西部各地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境内外生产要素投入西部,包括引进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落户西部,从而更好地为西部发展服务。
        西部大开发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弥足珍贵,而探索取得这一成功背后的规律和启示,运用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其他领域,将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
        虽然西部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西部仍然是相对落后和欠发达的地区,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在新形势下,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脆弱、资源丰富。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我国多个民族,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对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建设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增进民族和谐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中东部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和资源接续,有助于扩大我国同相邻国家友好合作与交流。因此,西部大开发不仅是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全局意义的大战略。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强调:“西部大开发第一个10年取得了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个10年将成为承前启后、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中央将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方针、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发展开拓新的广阔空间。”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西部大开发有关工作。这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持之以恒地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伟大事业。我们应当保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必须坚持而不背离,连续而不中止,我们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更大的力度推进西部大开发,不断改善西部发展的环境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今天,西部大开发继往开来,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应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提出下一步开发的规划、政策、目标和任务,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希望大家借这个机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献计献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