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炎论述新常态下改革、开放和创新三者关系
- 时间:2014-12-21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在“2014—2015中国经济年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改革、开放和创新三者相互关联、互为支撑,改革营造体制条件,开放拓展经验借鉴,创新提供实践基础,并就这三项关键任务的重点取向作出论述。
曾培炎说,不能否认,“新常态”阶段也是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的阶段,不少国家因为没有处理好而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他认为,在“新常态”下做好未来经济工作,必须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三项关键任务,发挥好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未来应该继续用好这个法宝。同时,根据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还应与时俱进地把创新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改革为开放和创新营造体制条件,开放为改革和创新拓展经验借鉴,创新则能够为改革和开放提供实践基础。三者相互关联,互为支撑,是实现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目标的必然途径。
第一,改革激发新活力。改革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得到有效发挥。但是改革的任务还远未结束,在很多领域和方面,还存在阻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解决这些瓶颈和制约是改革攻坚期的重要任务。“新常态”下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使各类经济主体和要素更充分地发挥积极性。政府职能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致力于建造公平透明的法治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革能够为创新营造更好的体制条件、政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也只有不断改革、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力争在2020年初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开放释放新推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我国外贸总量已经很大,去年成为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外贸依存度开始回落,需要对未来的对外经济发展提出新的对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客观上要求我们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机制改革,推动建立多双边贸易投资制度安排,扩大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维护我在国际上的正当权益。此外,世界经济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结构调整,也需要我们主动把握机遇,实现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再融入”。新一轮的开放,将有力推动扩大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链和国际分工向高端迈进。同时,还可以吸收借鉴国外好的做法、经验,包括合理成熟的国际规则和惯例,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有利于形成外部压力和“倒逼机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创新重塑新动力。发展经济学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实现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是关键一招。今天的中国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同时也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社会创新等等,形成全社会创新的氛围。当然,创新的外部环境要由改革推动,包括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财税政策等,特别是要设计一套好的激励机制,激发劳动者的经验、知识、创意,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要开放搞创新,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有益成果,把中国打造成为一片创新热土。实际上,改革开放本身就具有创新的含义,创新也能够反作用于改革开放,为改革开放创造更加有利的经济社会条件,实现稳定的改革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