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炎解读经济发展新常态六大表征
- 时间:2014-12-21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在“2014—2015中国经济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发表演讲,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解读,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将呈现六大表征。
曾培炎指出,从时间维度上看,“新常态”指的不是短期的一、两年,也不是长期的二、三十年,而是一个中期概念。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结构的转换与人均GDP水平存在很强的相关性。2013年,中国人均GDP接近6800美元,已经是典型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分水岭”。在这个时期我们需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人均GDP一万美元的中上等收入国家迈进,到2020年实现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下一阶段打下好的基础。
曾培炎分析,在“新常态”这个迈向中上等收入的历史阶段,经济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投资驱动”逐步转换到“创新驱动”。一方面改造“老路”,摒弃以往过度依赖于消耗资源能源等物质投入、不惜环境的高强度投入的增长模式。另一方面开启“新路”,更多依靠人力资本集约投入、科技创新拉动,真正告别需求型增长过程中求数量扩张的发展阶段,迈向质量提升型的发展新阶段。
曾培炎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期间可能具体呈现六个表征。首先,经济增长减速换挡。中国经济正在从增长奇迹向中高速发展回归,支撑高增长的内外部条件都在发生改变,潜在增长率也趋于下降,经济增速换挡是大势所趋。未来要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在符合环境、社会承载力的前提下,以更合理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强的韧性,提升GDP含金量,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其次,产业链向高端迈进。实践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三产比重上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普遍规律。未来中国二三次产业比例将逐步得到优化,制造业技术水平提升,现代服务业长足发展,多元市场主体不断增加高质量、高水平资本品和消费品供给,创造出更多的经济附加价值。
第三,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改善。过去几十年来,区域城乡“二元特征”突出,“剪刀差”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关系,称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大幅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未来将按照“均衡发展”理念,推进“东中西”良性互动、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破解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
第四,从“商品输出”扩大到“资本输出”。多年来,中国对外经济不平衡集中表现在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这种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未来资源品、消费品和先进设备技术进口会进一步增加,经常项下国际收支有效改善。从对外直接投资数字看,今年中国首次成为“净资本输出国”。资本大规模走出去,扩展其全球配置范围,将意味着中国已经有能力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培育和发展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第五,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稳定内需主体。一个大经济体必然有一个稳定的内需市场。随着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将不断壮大。2020年,这个数字估计将达到6亿左右,总消费为2010年的三倍以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整体提高,以及“公平竞争、消费者选择自由、商品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中国将成为全球成熟的市场,民众购买力和需求增长将更趋稳定。
第六,中小企业和新业态或成增长新亮点。近年来,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金融创新、物流新业态等不断涌现,传统市场竞争格局、经营模式出现重大变化。因其具有市场准入门槛低,交易成本低,方便业主、方便用户等优势,会有力推动中小企业新一轮的“创业潮”。在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的同时,有望成为活跃市场的主体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